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字号
(郑武公之妻)、穆姬(秦穆公之妻)、文嬴(晋文公之 妻)、文姜(鲁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谥号)。
25
姓氏小结
中文中的姓氏一词,最早时其“姓”与“氏”不 同。姓产生在前,氏产生于后。“姓”的本意是女 人生的子女,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 就是同姓。 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 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 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 “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 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
24
上古女子的姓
3 .嫁给 别国的 国君 , 在 女子姓 前加上 配偶的 国 名,例如秦姬、江芈、芮姜。 4 .嫁给别国的卿大夫, 在姓前加上配偶的氏或邑 名 , 例如孔姬(孔圉之妻)、秦姬(秦遄之妻)、赵姬
(赵衰之妻)、棠姜(棠公之妻,棠是邑名)。
5 . 死后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 例如武姜
17
姓氏的来源
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 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 母 系 氏族社 姬、姜、妫、嬴等, ( 2 ) 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 。 如:马、牛、
龙;柳、梅、李、叶;谷、麦、桑、麻、粟;林、木;风、 江、金、石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1
名
秦汉 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
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 还对 一些 寓 含 王 霸 意义 的 字眼如龙 、 天、 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 魏晋 以后,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 行以“之”命名。
如王羲之子献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 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18
姓氏的来源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
如:晋国的荀林父曾任中行之将,荀林父的后代就 为中行氏;再如司徒、司马、司空、乐正(职官) 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位于左中军,他的采邑在 “知”,于是荀首的后代以 “知”为氏 (采邑) →知 罃。 再有:王、侯、公孙等。 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5
姓
“姓”的本义是“生”。
班 固 《白 虎 通德 论 》卷 九 曰: “ 姓者 ,生
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 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 姓”。
隐公向众仲询问有关氏族的事。众仲回答说:“天子分封有 德之人以之为诸侯,依照他的生地而赐姓。”
6
姓的起源
2、姓是怎么来的? 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社会,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 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 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 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 如 殷代的君 王成汤( 天乙 ),其后有 太甲 、 太戊 、 祖乙 、 盘庚 及 武丁 (盘庚曾孙)六位贤君,直至 帝 辛(纣) 。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30
名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 春秋鲁桓公六年( 705 ),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 礼 节 时 , 大 夫 申 提 出 “信”“义”“象”“假”“类”五则。 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 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 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 即:⑴不以国 ⑵不以官 ⑶不以山川 ⑷不以隐疾 ⑸不以畜牲 ⑹不以器币。
26
名是人与 人之间互相区 别的符号,在 古代婴儿出生 几个月后一般 由父亲命名。
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
人的 。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 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 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 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 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名的出现是 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的个 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
8
姓的作用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白虎通· 姓名》云:“人所以有 姓者何?所以祟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 皆为重人伦也。” 班固的话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姓是用来“纪世别类”的。 上古有姓有氏。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 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族的称号。
22
“姓氏”应注意的问题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
婚姻不可通。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 其出不蕃”(《左传》。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 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
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 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p65
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皞,嬴姓等。
9
姓的作用
第二,姓有“别婚姻”的作用。 我国先民的得姓与“远禽兽、别婚姻”紧密相关, 而“别婚姻”的核心内容就是“同姓不得相娶”。 班固认为,先民的姓,不仅可以使人类与禽兽相互 区分,还是先民们用来确定婚姻嫁娶、识别血缘亲 疏远近的重要依据。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中就记载:“男女同姓,其 生不藩。”这表明古人已经知道,近血缘的婚姻对后代遗传不利。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 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7
姓的作用
3、姓的作用是什么?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上古姓氏产生之 初就与人类的繁衍进化有着密切关系。在远古部族 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姓氏最初是作为各氏族的图腾 标记或识别符号 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姓氏的功用也不断增加扩大。 我国古人命姓定氏,最基本功用之一就是用来规范 先民的婚姻嫁娶行为。
16
氏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所以顾炎武《日知 录· 原姓》说:“ 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 变”。 例如: 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 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孙氏。 (见《左传· 哀公十一年》)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 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 平民都可以有姓了,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
28
名
《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
口 夕 ,夕 者 ,冥 也 ,冥 不 相见 , 故以口自 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 的由来。
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
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 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29
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
21
“姓氏”应注意的问题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
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 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 氏”。(《通志· 氏族略序》) 而奴 隶是 没 有姓 的 。即 使 到了春秋战国时 期,一般的平民还是没有姓。
如《左传》中的 鉏麑 、灵辄;医缓、医和; 《庄 子》中的庖丁、匠石等。
1.对下列古诗句中红字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出人的 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 性的东西。 C.“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 雄伟气势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
2.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 个传统节令是(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 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姓
1、何谓“姓”?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
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姓的目的:据文献记载,是为了“别婚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
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 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14
氏
上古时期,有姓,亦有氏。姓是一种族号,
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 · 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 而命之氏”。(胙:zuò,赐 )此言:诸侯可以 依据他的出生地得姓,天子还要分封给他土 地并赐给他“氏”。
姻”,“明世系”、“别种族”。 “姓”产生的时间: 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母系 氏族公社时期。
4
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 姓,
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字,明代学者郑晓考 订出上古“八姓”:姜、姬、妫、姒、嬴、 妘、姞、姚。 上古“八姓”,多加女旁,反映出我国最早 的姓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利密切联系在一 起。”——恩格斯
11
小结
1、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2、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 3、姓最重要的作用:“别婚姻”。 4、其核心内容:“同姓不得相娶”。
12
氏
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 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 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
23
上古女子的姓
因为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上古贵族妇女的
姓比名更为重要,对于她们的姓必须明确表 明,表明方式有: 1.尚未成亲的女子,在姓前加上孟(伯)、 仲、叔、季来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