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
古人的名、字、号
1、名、字
古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①意义相近。

屈原,名平,“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如:原野。

《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诸葛亮,字孔明(后人取字,通常是两个字)。

韩愈,字退之。

曾巩,字子固(子,指男子)。

辛弃疾,字幼安。

张衡,字平子。

毛泽东,字润之。

②意义相反。

北宋词人宴殊,字同权。

朱熹(熹,光亮,光明的意思),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曾点,字皙(皙,人色白也;点,小黑也,引申为污)。

③意义相关。

苏轼,字子瞻。

“登轼而望(与瞻同义)之。


字前后常加“父”、“甫”、“子”、排行等字。

如:王回深父;仲尼;管夷吾,字仲;王安石,字介甫(介的意思是独,独特);蒋中正,字介石。

孟姜女,姓姜,字孟(孟仲叔季或伯仲叔季)。

2、别号
除了名和字以外,古人还有别号(又称别字)。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字以上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欧阳修,自好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渔,号笠翁。

姜夔,号白石道人。

辛弃疾,号稼轩(轩,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子)。

王安石,号半山。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

3、称官职
杜甫,杜工部;刘备,刘豫州;王维,王右丞(尚书省,尚书令,正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

4、称籍贯
“今南海之生死未卜”(《潭嗣同》),康有为,浙江南海人。

5、徽号、尊号
徽,美好。

孙炳文赠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同治帝称生母那拉氏“圣母皇太后”(尊号),加徽号“慈禧”。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

6、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物件分为三类:(1)皇帝、诸侯。

又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威强睿德曰武
圣闻周达曰昭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行义悦民曰元
布纲治纪曰平周平王,迁都洛邑。

辟土服远曰桓齐桓公汉桓帝
温柔好乐月康宋康王赵构
布义行刚曰景齐景公
柔质慈民曰惠秦惠公
圣善闻周曰宣齐宣王
安民立政曰成周成王
赵临四方曰明
聪明睿知曰献
布德执义曰穆武穆王岳飞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汉灵帝
好内远礼曰炀隋炀帝杨广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mǐn)齐愍王
慈仁短折曰怀楚怀王
(2)高官大臣
欧阳修,谥文忠。

《欧阳文忠公文集》
史可法,谥忠烈。

范仲淹,谥文正。

《范文正公集》
包拯,谥孝肃。

曾国藩,谥文正。

左宗棠,谥文襄。

忠武侯(孔明)
武穆王(岳飞)
(3)私谥
顾延年为陶潜送了一个私谥:“靖节征士”。

7、庙号
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

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

8、年号
皇帝纪年的名称。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

他即位那年(前140年)称建元元年,之后称建元二年等。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前140年至前86年,在位54年),这叫“改元”。

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可用年号来称皇帝。

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明代宗,景泰皇帝,明毅宗,崇祯皇帝。

清朝皇帝的年号依次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644-1911,共267年)。

9、避讳
①改字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改为常山,
常山赵子龙。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

“三世”称为“三代”,《捕蛇者说》把“民风”改为“人风”。

以上是避君讳的例子。

文人还避家讳。

淮南王刘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

《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用时改为“短修相形”。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的文章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用“叙”字。

《红楼梦》中林黛玉避母讳,凡遇“敏”字均不。

唐有人名李晋,因“晋”与“进士”之“进”同音,他的儿子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写文辩驳:“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②缺笔
缺笔避讳是唐代才有。

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作“卅”;避宋真宗赵恒讳,“恒”字右下少一横;避清世宗(雍正)讳,“胤”字右边少了一个竖弯钩;避孔子讳,“丘”字少了右边一短竖。

你在本篇停留·谢谢你来访
更多精彩等待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