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课所选的四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

同时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设计4课时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够系统。

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需要学习那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文体知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四、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

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五、师生共同探究: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写了几层意思? 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点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法)2、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教师明确赏析名句的方法,点出借景抒情的写法)3、概括主题4、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借景抒情六、背诵全文七、中考链接1、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主旨)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意境)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积累)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主旨)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表现手法)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赏字)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意象)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分析)板书设计:观观——水、岛、树、鸟博沧大海胸感——日月、星汉怀个性化设计: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唐代诗人2、写作背景及解题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成。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二、朗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

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四、师生共同探究: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3、“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怎样一幅景象?提示:“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4、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5、概括主题五、学生背诵诗歌六、中考链接: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板书设计:次╱青山、绿水╲北见—岸阔、帆悬—乡固╲海日、江春╱思山愁下行——乡书、归雁绪个性化设计:第三课时《钱溏湖春行》一、自主学习(提前布置,学生课上小组展示)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2、写作背景:《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富有感情,有节奏感4、学生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不会的诗句划出来,全班解决。

教师点出需要掌握的字词句四、师生共同探究: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提示: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表达了他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3、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