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
马致远
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 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 ‚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 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此曲被后人 称为‚秋思之祖‛。
小桥流水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
在京西门头沟区某一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 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韭园村由 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致远故
•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 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 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 路”呢? • 这是诗人的想象,船到镇江 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 别的地方去。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 象? •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 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 中 •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铺垫。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 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 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啊,真是庆幸得很,让我们尽情歌唱, 畅抒心中的情怀。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直陈其事)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 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 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 ‚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 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 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 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 出来的。 整体感知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行。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风拂面。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颈联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才到达,请问归雁什么时候飞到洛阳边。
诗句研析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 写景诗(抒情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 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 《观沧海》一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 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3.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 现的意境。 答案: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 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 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 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 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 • 客路青山外, • 潮平两岸阔, • 海日生残夜, • 乡书何处达, 行舟绿水前。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 是小桥流水。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 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 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的名 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 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5、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 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 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 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 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 口的雄浑诗句。
6、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 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 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检查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乐府诗集》 ,作 者 曹操 ,字 孟德 , 东汉末年 的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 曹丕 、 曹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合称为 “三曹”。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1、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 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 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 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 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 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整体感知
• 王湾:洛阳(今河南)人,唐代诗 • 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 的。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 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号称 “天下第一江山”。 •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 • 所走的道路。“客路”与“舟行” 相对应。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 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 距不远,故称海日。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特写海面之景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想象之景 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一 包蕴万千的景象 统中国的抱负
独立训练 合作交流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
地点—碣石山;
.
目的-—观沧海
2、诗人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 色又有什么特点?
水
澹澹
山岛
竦峙
苍芒动荡 欣欣向荣
观
• 本词选自《全元散曲》。 • 【天净沙】选自《东篱乐府》。 •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1251— 1321至1324间),元大都(现在北京) 人,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戏曲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
[枯藤] 干枯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的乌鸦 [人家] 农家,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 渴望;天涯:名词,这里指天边。 [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西风]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 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 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 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涯] 相对于故乡较远的地方
哪句诗说明作者已经流连忘返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 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 起至白沙堤为止。开头写“水面初平” 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 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 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统领 全篇
树木 丛生
百草 丰茂
秋风 萧瑟
日月 星汉
洪波 涌起
波澜壮阔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3、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想像之景?
海水、山岛、草木、秋风、 洪波、日月星辰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 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远大抱负。
•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 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 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名句赏析
• 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 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 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 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 思考本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 诗人王湾虽然只是在在描写景物、 节令,却在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 理趣,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 诗人的乡愁有关。 •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 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
诗歌品析
诗句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内容 观海地点和目的 总写大海景象 总写山岛景象
特写山岛之景 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情感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勃勃生机 乐观情怀 席卷宇内,荡平诸 侯。惊天动地
实 写 写 景 虚 写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古代诗歌四首
整体感知四首诗歌的题材
《观沧海》——乐府诗 《次北固山下》——五言律师 《钱塘湖春行》——七言律师 《天净沙 秋思》——小令
观沧海
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 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 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他北征 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 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 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 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 海日:海上的旭日。 •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 破晓。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 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 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 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 •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 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次北固山下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句研析
• 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 一段时间? • 残冬腊月
•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 家书呢? •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 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 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 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 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 西北方。
名句赏析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 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 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 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 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 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 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 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 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 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