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要求

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要求

开放性试题的答题要求本专题对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总结,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步骤和思路(一)如何审题:基本思路—一先审设问,再带着对设问的理解去审材料。

(1)审设问。

①审设问的知识点(要求准确)例题一:第16届亚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以良好的心态和顽强拼搏的作风,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林匹克精神在我国体育健儿身上得到发扬光大。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给广州市民带来了更多的是民族精神的振奋,这种精神将推动我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征程中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后亚运时期,广州坚持“弘扬亚运精神建设幸福广州”,广州亚运精神是岭南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升华,更是后亚运时期建设幸福广州的精神动力。

请运用“民族精神我弘扬”谈谈你对材料的真情实感。

通过审设问例题一的知识是。

②审设问的类别初中《思想品德》的所有设问可分为三大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的问题一般与“含义、内涵、内容、形式、表现、本质”等知识点有关。

“为什么”的问题:一般设问都有“为什么”的字眼。

如果没有直接“为什么”,在设问中有“原因、理由、意义、重要性、作用、地位”等也是要回答“为什么”的知识点。

“怎么办”的问题—般与“如何、怎么做、建议、办法、倡议、启示”等字眼也可是这类设问。

例题一的设问类型是。

③审设问的主语。

主语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国家、社会、集体;第二类为:公民、个人、青少年。

不同的主语往往限定了答案的角度,不同角度而得出的答案存在很大的差别。

例如“怎么办”的问题,可能是国家(广东、广州、学校)等应该怎么办?个人应该怎么办?等又例如设问中经常出现的“你”这个主语,一般来说是指“个人”,答题时用的主语就转化成“我”了。

“我”—般就是指自己,但“我”也存在不同的身份:“子女”、“学生、“未成年人”、“小公民”等。

可见,明确设问主语的身份,才能掌握正确答题的角度,才不至于虽然理解了题目、但抄了一大堆课本知识却拿不了高分。

仿照例句完成表格的有关问题:例题一的设问主语是。

④审设问蕴含的限制条件。

中考设问往往蕴含着答题的限制条件,明示或暗示考生要在—定的范围内或按照一定的方向答题。

请你思考以下例题的答题要求和条件是什么?例题一蕴含的限制条件是。

实战例题解答: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方法找出下列例题中的:知识点;设问类别和主语及限制条件。

例题二. 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我国的治国方略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对这一方略的实施有何作用?例题二参考答案:(1)依法治国(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实现依法治国提供有法可依,从整体上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据;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能更充分地维护国家利益,规范公民自身行为。

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能更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基本保证,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法制保障。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例题三: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历史将记住这一刻: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新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离不开法治的强有力保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积极行使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体现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做到,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2)请结合材料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什么现实意义。

(3)作为公民,我们对法律应有的态度?例题三参考答案:(1)立法有法可依。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答指导书P61依法治国的作用,也可以当作一个观点)(3)①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要懂得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②要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③指导书P21.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我们需要法律的保护。

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④指导书P61.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例题四:材料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指出,2007年,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在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92%的49个主要国家中仅排名第15位。

材料二: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请你就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两条建议(措施)。

(3)你打算怎样成为创新型人才?例题四参考答案:(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不能创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兴盛,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2)①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③积极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投入,全社会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气氛;④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3)①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探索,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③注重实践,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相结合,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关心身边的科技事业。

(2)审材料审好设问后不要着急去答题。

审完设问一般就明确试题的主题了,这时认真审阅材料有利于验证初步确定的主题是否准确。

再者,只有对材料作正确的归纳和理解并融入答案中,才能取得好成绩。

审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在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数据,学会画题,把关键词勾画出来;二是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找出准备知识。

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数据。

例题五: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与教育界人士共商教育大计。

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

我国经济持续28年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我国能否持续繁荣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哪里?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提示:关键的词语最多出现!关键的句子一般在首尾!关键句:例题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下边图表表明了什么问题?部分国家科技实力名次表②面对该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提示:关键的数据跟标题有关,一般跟我们自己有关。

)关键数据:例题七:结合设问,分析、归纳材料的中心意思。

阅读漫画,回答问题。

①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②面对该问题,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提示:图画的寓意跟标题有关,同时注意画画和文字。

)归纳中心意思:有的材料比较复杂,并不仅仅只有一个层次。

这时审阅材料必须根据答题要求,将材料划分层次,分别进行分析解答。

例题八:请尝试分层次解答。

郑蕊和林眉一起购物时,郑蕊随手买了个塑料袋。

林眉说:“你家里的塑料袋怎么不带上?’’郑蕊随口说:“反正才两毛钱,不算什么。

”林眉说:“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何况这种塑料袋不能被回收利用,多用会造成更多的污染。

”郑蕊不禁问:“你那么节约干嘛?”林眉笑笑说:“省下来的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我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假期去旅游的时候也可以少花一点父母的钱,这样不是更好吗?”请回答:林眉的言行体现了怎样的消费观念?这些消费观念在材料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小结:(二)如何科学组织答案中考开卷试题,答题还是有—定规范的。

不按照答题规范答题,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要养成向规范(表述的规范、格式的规范)拿分的良好习惯。

1.注意“答是所问”。

开门见山,问题怎样问,就怎样答,要尽量按照设问的文句引用课本正确的观点,直接表明自己的正确态度,将最好的答案写在最前面。

2.注意“分段分点”。

当答案必须有不同主语角度或不同知识角度时,每个角度另起一段;当答案在同—角度下有不同知识点时,将每一小点给标上序号。

这样做能使答案整洁明了,容易按角度或按点得分。

3.多角度答题。

4.感觉符合又把握不准的答案就写在后面。

写上去的答案不要划掉,保持试卷整洁。

5.做到三联系第一.联系课本知识。

在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中,起码有60%是来源于课本知识,所以,联系课本知识进行答题是开放性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何联系课本知识呢?首先要求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应该有理解有归纳,有分析有综合,使各知识点之间能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这样在联系所学知识时才能左右逢源。

第二.联系题目材料。

在答题时除了运用课本知识外,还必须联系材料进行简要说明。

联系材料进行说明是有规可循的。

一般来说,在答出一个知识点后,在后面简要联系材料进行—两句话的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