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优质课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优质课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85~86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目标】:
1.基本目标: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

(2)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展目标
(1)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
作互助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电教手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教学流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动画片,你们想看吗?师出示《喜洋洋和美羊羊》的动画片,美洋洋和喜羊羊准备比赛赛跑但是它们却吵了起来。

原来,他两个都很喜欢散步,美洋洋每天围着这个水池走一圈,喜羊羊每天围着草坪走一周。

美洋洋说:我每天走的路多。

喜羊羊说:不对,是我每天走的多。

(放大他们的路线图,让学生来判断,猜一猜公平还是不公平。

)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他们每天走的路线(课件演示)。

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有何特征?正方形呢?
要看谁每天走的路多,就是要比较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
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师:假如这个长方形是美洋洋每天绕着走的水池,谁来指指这个图形的周长。

怎样就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先量再算)
2、师:美洋洋采用了大家的建议,他们量出了(板书)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

如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记录下你们小组的算法。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算法(想法)。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演示课件。

生一:6+4+6+4=20(米)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那就是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生二:6×2+4×2=20(米),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两个宽,也就是一组对边一组对边的求,然后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也就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生三:我是用(6+4)×2=20(米),先算长+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

因为有两组相等的邻边,所以再乘
2。

师板书:长+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