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

八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

一、古诗赏析(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2、请分析这首诗歌颔联的妙处。

(3分)3、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分)4、品味“蒸”与“撼”(3分)5、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2分)6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2分)7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8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2分)9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包含了怎样的哲理?(5分).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和“望”字。

(4分)4、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3分)(三)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三)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3分)(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3分)(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3分)(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3分)(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2分)(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3分)(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3分)(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13)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2分)(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2分)(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3、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5分)4、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5、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3分)6、.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句作简要赏析。

(3分)(五)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2分)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2分)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分)3、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5分)4、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2分)二、文言文专题(一)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0分)(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 ..()(4)5仿佛..若有光()才.通人(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桑竹之属.(. )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 )阡陌交通....( ) ( 乃.大惊( )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 )( )( )来此绝境..( ) 2遂.与外人( )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 )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寻.向所志.( )( )未果..( )35寻病终( )2、找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间隔(古义:;今义:)津(古义:。

今义)外人(古义:;今义:)开朗(古义:今义:)3、找出下列句子的此类活用(指出用法)处处志之:欲穷其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5、一词多义乃:(1)见渔人,乃大惊:(2)乃不知有汉:出:(1)不复出焉:。

(2)皆出酒食:寻:(1)寻向所志:(2)寻病终:舍:(1)便舍(shě)船:(2)屋舍(shè)俨然:中:(1)中无杂树:(2)晋太元中:(3)其中往来种作:志:(1)处处志之:(2)寻向所志:之:(1)忘路之远近:。

(2)闻之,欣然规往:(3)处处志之:(4)渔人甚异之:。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6)具答之: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遂:(1)遂与外人间隔:(2)遂迷:(3)后遂无问津者:。

得:(1)便得一山:(2)得其船:。

闻:(1)鸡犬相闻:(2)闻有此人: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②屋舍俨然(俨然):③怡然自乐(怡然):④欣然向往(欣然):6、翻译重点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探究:.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二)小石潭记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⑵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⑸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______________)B、⑴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⑵……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句子中的此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日光下澈下见小潭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皆若空游无所依探究:1、.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