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全身酸痛、疲乏无力
头痛
腹泻、呕吐(部分病人)
重者继发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免疫性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中和抗体(抗-HA) :SlgA、IgG、IgM 血清中的抗体可维持10年,但仅对同型 病毒有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分离培养与鉴定
1、标本采集和处理
鼻腔洗液、鼻咽拭子、咽漱液、支气管分泌物 (接种前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
禽流感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左图中染成黄 色的即为禽流感病毒
假如已导致亚洲65人死亡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 与人类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从而变异为能在 人际间传播的病毒,后果将会怎样? WHO负责公 共医疗的专家预测,届时全球将有500万至1.5亿 人被禽流感夺去性命。
2、禽流感病毒的检测
中国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验室 诊断中主要采取 3 种办法,分别是病毒 分离、核酸检测和检测抗体。
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
(1)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幅度小,属于量 变,可引起小规模流感的流行,称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2) 若抗原变异幅度大,系质变,形成新的亚 型,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的流感流行,称抗 原转变(Antigenic shift)。
为什么抗原变异与流行 密切相关?
第一次病毒血症 发热、咳嗽、 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斑等 9~12天 全身淋巴组织
病毒
呼吸道上 皮细胞内
血流
3~5天
单核吞噬细胞
第二次病毒血症 损伤血管内 皮,使全身相继出现红疹
极少数
中枢N.S(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免疫性
麻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持久, 一般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三、微生物学诊断和预防
麻疹因临床症状典型,一般无需作微生 物学检查。 六个月以内的婴儿有被动免疫力,但随 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易感性增加,给6个 月~1岁的儿童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 预防麻疹的最好方法。给有接触麻疹患儿病 史的体弱易感儿注射丙种球蛋白或健康成人 全血,有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丝状、杆状,长短不一
结构:
核心
分三部分
核蛋白(NP)——衣壳
包膜
1、核心:
含RNA及RNA多聚酶 特点 RNA分节段,7~8段 所以
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基因编码的蛋白抗原发
生变异而出现新亚型。
2、衣壳:核蛋白(NP)
呈螺旋对称 其抗原性稳定,具有型特异性。
核蛋白
3、包膜
内层:基质蛋白(MP),分型依据。 据NP和MP分型: A型—甲型流感病毒 B型—乙型流感病毒 C型—丙型流感病毒 外层:脂质双层, 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抗原变化
流行年代 亚 型 表面抗原 HA NA H0 N1 H1 N1 H2 N2 H3 N2 代表毒株*
A/puerto Rico/8/34
A/FM/1/47
1918 ~
1947 ~ 1957 ~ 甲2 (亚洲甲型) 甲3(香港甲型) 甲1
牢固
SARS病毒
经典的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的比较
冠状病毒:1965年,Tyrrell首次用人胚器官培 养成功。1968年正式命名,1975年建立冠状病毒科。
形态结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致病 :猪、牛、狗等动物感染后可引起腹泻, 人和禽类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只侵犯上呼吸道, 引起普通感冒,尔偶引起腹泻。
其他呼吸道病毒
病毒 形态结构 麻疹 球形;有 病毒 包膜, RNA 腮腺 球形;有 炎V 包膜, RNA 风疹 球形;有 病毒 包膜, RNA 免疫 力 麻疹:柯氏斑;全身丘疹, 减毒活疫苗 牢固
高热、咳嗽等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丙种球蛋白
致
病
特异预防
腮腺炎
并发:睾丸炎、卵巢炎
减毒活疫 苗
牢固
风疹:先有上呼吸道症状; 风疹疫苗 随之出现斑丘疹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A/Singpore/1/57
A/Hong Kong/1/68
H1 N1
A/USSR/90/77
甲3
2009~ 甲型
H3 N2
H1 N1
*:型/分离地点/编号/分离年份
二、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传染 源
传播途 径 流行季节
主要是病人、隐性感染者、病禽 飞沫(主要)、接触感染 多为冬春季
流感症状 发热、畏寒 咳嗽、咽痛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大致与流感病毒相似,为球形、丝状 等多种形态,直径为140~180nm,长者可达 270nm ; 结构由内向外为核衣壳和外面的脂蛋白包 膜两部分,其核衣壳内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 不分节段,不易发生重组;包膜结构与流感病 毒相似,膜上也有两种糖蛋白剌突:一种称为H 蛋白,能凝集猴、狒狒等动物的红细胞;另一 种称为F蛋白。
要求 制备的疫苗必须与流行型别相同
禁忌症 鸡蛋过敏史
免疫缺陷
患病期间
3、治疗:早期隔离治疗
(1)抗病毒治疗 (2)合并细菌感染:抗生素
小 结
1、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变异与流行(掌握)
2、流感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掌握)
3、流感病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掌握)
4、流感的防治原则(熟悉)
思考题:请你对流感病毒的各种微生物学检验方 法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分别做一评价。 课后:注意查阅流感病毒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流行 情况
粘病毒(Orthomyxovirus)
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粘
蛋白有亲和性的病毒。
正、副粘病毒的分别以其核酸是否分 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 节段者为副粘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918年
西班牙流感
6级
甲型H1N1流感 2009.4~5月全球发病人数:>2万人 截止2009.12,死亡人数>9000
麻疹病毒无神经氨酸酶,该病毒只有 一个血清型。 在人胚肾、人羊膜细胞及 Hela、Vero 等多种传代细胞中可增殖, 出现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胞核胞 浆中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麻疹是一种典型的全身出疹的急性传染病。 其传染性强、易感接触后90%以上都发生麻疹, 儿童初次感染几乎都发病,传染源是麻疹患儿。
(1) 鸡胚培养
初次分离:接种于鸡胚羊膜腔内 传代:接种尿囊腔 2~4日后:取羊水、尿囊液做血凝试验,检查 有无病毒增殖。若试验为阴性,需在鸡胚中盲 目传代三次后再试验。若血凝试验为阳性,可 用已知流感病毒各型特异性抗体与新分离病毒 进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别。
(2) 细胞培养
原代人胚肾细胞、猴肾细胞、MDCK细胞, 观察CPE。做血凝试验或红细胞吸附试验鉴定。
风疹致盲
可致猪狗牛等动物腹泻
冠状病毒
coronavirus
SARS virus
腮腺炎
香港衛生署 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徵出現率
参考资料:
《 医学微生物学》 周正任 主编
《 医学微生物学》 陆德源 主编
《Nature》
网站:
/hardin/md/ej.html /sites/entrez
呼吸道病毒及检验
呼吸道病毒:是指主要以呼吸道为
侵入门户,引起呼吸道以及全身感染。临 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 群毒引起的。 感染特点
主要种类
RNA病毒——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其他病毒如:风疹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等
DNA病毒——腺病毒
流感病毒粘附细胞
然而
1997:禽流感
抗-HA的中和作用:阻止流感病毒感染细胞
第二节
一、麻疹病毒 二、腮腺炎病毒 三、副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 疹 病 毒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引起麻 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一种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 吸道炎症、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 丘疹为特征。
亚型(甲型流感病毒)
目前已发现HA有15种(H1-H15),NA有9种 (N1-N9),所有亚型均可从禽、鸟类中分离到, 但带有病毒的禽鸟未必会发病。
人类流行的亚型: 主要是由H1、H2、H3 和N1、N2几种抗原构成。
流感病毒的传播路 线
(二)为什么流感病毒易引起流行?
原因
易变异
甲型的HA、NA抗原性最易变异
时间:发病后3天内(鼻咽分泌物病毒量达104107/ml);尽快送检;低温保存。
2、检验程序
9~11日龄鸡胚
标本 MDCK细胞
33~35℃, 7~10d
33~35℃,3d
收获羊水和尿液 阳性
血凝抑制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观察CPE 红细胞吸附 阳性
血凝抑制试验
阴性
盲传3次
阴性
补体结合试验
盲传
3、检验方法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核心 M蛋白 包膜 血凝素 神经氨 酸酶
流感病毒
鸡胚尿囊腔接种
鸡胚羊膜腔接种
麻疹病毒
Measles virus
麻疹引致的口腔表徵–柯氏白斑
麻疹引致的口腔柯氏白斑
腺 病 毒(adenovirus)
风疹病毒模式图
丘风 疹疹 浅 红 色 斑
截至2010年2月28日,全国31个省 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12.7万例,死亡病例793例
(influenza virus) 流感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 引起流行? 流感如何传播、有何症状? 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怎样防治这种疾病?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形态 球形(80~120nm)
(1)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柱形) 凝集红细胞—血凝现象,用于鉴定病毒 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侵入细胞的关键) 抗原性—相应抗体,有中和作用 易变异(分亚型) (2)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蘑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