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阜市明故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汇报

曲阜市明故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汇报


清华大学研究成果: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设想
明故城保护与发展模式构想
模式一:以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特点:以游客为核心,组织游、购、娱、食、住、行等旅游要素。 优点: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 隐患:城市越变越小,仅有孔府、孔庙,从而失去“城”的意义, 更为严重沦为一个主题公园区,拥有表象的活力,但不可持续发展。
在明故城中强化合院居 住模式,成为所有市民 的居住愿望。
1.传统组合院落保护 2.重要的府第恢复 3.新合院模式导入 织补式 更新式 整治式
概念三:从“控制性保护”到 “管理式保护”
加强保护的日常管理和技术支持。
1.保护条例 2.“建设许可证”和“拆除许可证” 3.日常管理和服务机构 4.保护政策。如民居改善计划

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曲阜的游客大都是慕孔子之名而来,根据曲阜旅游资源 的特点及现状情况,其客源市场可定位为:同时以国内和国 际游客组成的文化旅游者。
孔子不仅在国内具有知名度,在其它亚洲国家及欧美国 家都很有地位。在东亚、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都有孔庙, 在很多国家还有教授汉学的孔子学院。虽然国际游客对孔子 的兴趣非常大,但曲阜的现状显示尚未做好迎接国际游客的 准备。国际游客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应得到极 大的重视并做好市场营销。

►居住条件
户籍人口:10207人 ► 人口密度:官园片区最高 ► 住房面积:100-150平方米/户,占33% ► 住房产权:私有占98% ► 住房设施:有独立厨房94%,有独立卫浴71% ► 建造年代:1980年代以后占94%

►对明故城公共设施评价
绿化太少占31%,居住条件差占27% ► 居民最经常购物的区域为五马祠街38% ► 居民认为明故城内应该增加文化娱乐设施69%
模式四:协调发展模式
特点:综合前三种模式,综合发展
明故城保护与发展策略
概念一:剥离和充实 明故城公共功能调整优化 1.泮池地段绿化环境更新。 2.鼓楼地段商业空间整合。 3.颜庙地段历史轴线延续。 4.天官第地段疗养功能加强。 5.原一中地段文化教育功能维系。 6.县衙地段历史功能再现。
概念二:生活,在院子里绽放
鼓楼地段商业空间整合
鼓楼处于明故城交通枢纽位置,南北为 穿城的主要交通线,西接孔庙、孔府,而 东面在历史上是明故城的商业中心。现状 这一地段仍是重要区段,其东南接五马祠 商业街,东北接城东部交通要道——东门 大街,但由于这一节点本身定位模糊,与 两者联系都不强。规划对这一地段商业空 间进行整合,希望通过棋盘街历史商业地 段的功能恢复,加强这一地段对城东部的 联系和辐射。
曲阜的县衙不是曲阜县城的核心,这在全国范围 内也是一个特色,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曲阜都在 孔姓人的管理之下,直到1756年(清乾隆21年), 县官才改由流官担任。旧县衙现为党校所在,党 校迁出后,规划建议对县衙进行历史再现,作为 一处旅游景点,使旅游发展到城西部。
用地布局调整规划
社区规划
人口:7000人 社区中心建设 居住环境改善
► ► ► ► ► ► ►
明故城在曲阜城市的角色定位 明故城内部的功能定位研究 明故城的社会生活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 明故城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 明故城的教育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明故城物质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明故城非物质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城市总体结构
城市中心的南移
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保护规划:两城、两片、三轴、四山
明故城风貌特色研究
地理环境:外围山水形成的大风水格局、泮池、古泉 城市格局:孔庙居中、以城卫庙 建筑物:各类府第、庙宇、民居等 构筑物:牌坊、水井、城墙 传统街巷:街、胡同形成的“丁”字型街巷体系 历史遗址:府第、庙宇、古河道、古城门、古牌坊 建筑肌理:传统公共建筑多进院落,传统居住建筑单进院落 建筑色彩:传统公共建筑色彩辉煌,居住建筑淡雅
明故城的现状
明代曲阜城建成后,以孔庙 为中心,以城卫庙。孔庙南北几 乎贯穿明城,将城市分为东西两 片。到了清代,城市逐渐繁荣, 城内孔家各系府第相继建立,基 本上都集中在东城。而西城集中 一些公共功能,如县衙、粮仓、
各类教育机构等等。
现状明故城的结构分为东中西三段,中部是 孔庙和孔府作为明故城的灵魂,东城现在大部分 是居住,不过都是居民自建,一般每户一个院子。 西城除了居住功能还设有一些公共设施,如 医院、中学(已迁)等,此外西城改造得比较大, 不少新建地块的建造方式完全以现代建筑和住宅 区的设计方式建造,体量较大,对整个明故城的 风貌造成影响。 鼓楼南北街贯穿明故城,是一条重要的轴线, 沿线现有大量商业设施,街道较宽,沿街建筑的 体量也较大。
功能定位
本规划对明故城定位为中国儒学的精神 中心,文化、旅游、居住复合功能区。
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明故城因“以城卫庙” 而建,孔庙和孔府作为明故 城核心的地位是规划中保护 和强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 “一个核心、六点一带、一 环两轴”的总体结构。

一心: 以孔庙、孔府、 颜庙为精神核心。
六点一带: 六个功能节点 形成明故城活 力带。
模式二: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特点:以学员为核心,组织其学习、讨论、阅览、住宿、休憩等功能。 优点: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城市因为有很多年轻人而具有活力。 隐患:以学员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性。 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存有隐患。
模式三:以地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特点:在历史地区中开发特殊地产类型 优点: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城市的绿化景观。 隐患:新兴的地产模式将会吸引高中收入阶级。 明故城面临“贵族化”的倾向。
明故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提高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综合品质,促进曲阜市社会、经 济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目标一 通过规划规定,保护曲阜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目标二 通过规划引导,促进对遗产的综合合理利用和发展地方 经济文化。 目标三 通过规划控制,塑造独具地方风貌特色的城市形象。 目标四 通过规划设计,为曲阜市人民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
曲阜明故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汇报稿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内容
历史和现状 ► 明故城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 规划理念与功能定位 ► 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 用地布局调整规划 ► 道路交通规划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 整体风貌与景观控制 ► 旅游发展 ► 控制图则 ► 详细规划

历史和现状
曲阜市城市历史文化
►社会调查和初步分析初步结论:277个样本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龄以30-45、45-60、60岁以上分别为34%、32%、20.4% ► 孔、颜、孟三姓占20% ►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类型为主:39%和44% ► 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37%和42% ► 全职职工56%,退休23% ► 家庭人均收入500-1500元,占83%

游客类型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有四种类型的游客,分别是学者型、大众型、学 生性、享受型。对曲阜旅游来说,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对象是学者型和学 生型。与其它城市相比,这两类的游客应得到重视。这与曲阜本身的旅 游资源特点有关,因为曲阜最突出的特点不是自然风景,历史街区,优 秀建筑或是民族文化,而是作为孔子的故乡,儒教的起源地所具有的历 史意义。这个历史意义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就是具有原真性的三孔。而曲 阜的这个特色是学者型和学生型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对于大众型和享 受型的游客来说,可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从而将其旅游方式偏向学 者型,此外这两类游客还可能带来其它类型游客。 规划从旅游需求的角度配置更好的设施,以满足以学者型和学生型为 主,大众型和享受型为辅的各类旅游者的需求。
保护主线二:传统教育文化线
曲阜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摇篮。这一线路上的 点包括: 泮池、杏坛、四氏学旧址、考棚。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鲁故城遗址区保护 明故城传统中轴线 保护 明故城方形城墙和 城池平面保护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类型定位:文化旅游
定义:文化旅游是一种小型的,精心经营的,教育性的,经常是质量好同 时价格高的旅游。它为具有特别兴趣的人提供特别的旅游种类。它不是大范围、 大规模的旅游,而是致力于展示或解释某种文化理念。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角 度来说,文化的含义存在于遗产地和其周围的环境。 文化旅游者消费理智,更多地偏好参观和体验。这一群体对于脆弱的世界 文化遗产地来说是受到鼓励的。为了满足文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不仅需要保 护工作者的耐心工作,同时也要求借助旅游专家的经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曲阜正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合适的遗产地城市。虽然游客的兴趣有多种 多样,对于曲阜而言,孔子文化是吸引游客来的文化因素,旅游服务所要满足 的是以谒见孔庙、感受孔子的文化需求。
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整合 公共交通
机动车限制
步行交通 旅游交通
静态交通
交通组织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公园 环城绿带 社区绿化 庭院绿化
明故城非物质要素保护
保护主线一:孔子文化线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 曲阜的历史文化价值与 孔子密切相关。孔子是 曲阜文化的灵魂,由有 关孔子的点所串成的线 是现存有关孔子的物质 载体。
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 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闻名的中国 旅游城市,以礼义之邦、信义之乡著称。
孔子 曲阜历史文化 儒学 曲阜
城市历史发展
周代鲁故城 汉代鲁故城 宋代仙源城 明代曲阜城 近代曲阜城 现代曲阜城
明故城格局特色与演变

►对明故城保护的意愿
对古城范围了解占45% ► 对孔子非常了解占29%,了解一点占50% ► 认为明故城保护非常重要占91% ► 认为明故城保护是“大家的事”占62%,25%认为是“政府 的事” ► 很愿意参加明故城保护活动占37%,51%如果有邀请,就会 参加

明故城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
现状问题: (1) 基本上延续历史走向,路网密度基本上满足了现代城市的标准。 (2)丁字路、断头路较多,部分旧街道断面过窄,不利于交通。 (3)古城区人口集中,路面普遍狭窄,交通拥挤,部分地段消防通道无法贯通。 (4)交通较为混乱,机动车、非机动车、人力车、马车混杂,互相影响较严重,影响了市区 交通顺畅和安全。交通管理不力。停车场布局不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