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摘要: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是新科学、高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我们人类生活的时期,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中国,某些新兴的学科较之国外要晚了好多年但他们能创建并良心的发展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环境艺术设计一经诞生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学科,在今天更呈现出一种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公共艺术是其中的艺术课程,从专业的建筑角度,从学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他都是不可缺山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艺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在公共空间中全方位的探讨艺术创作的教学课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
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正是新科学、高科技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介入我们人类生活的时期,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经历了艺术教育的恢复发展、扩大等几个历史阶段后,中国的艺术教育普遍的面临着新的办学理念与旧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和较量。
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今国内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开设了多项弥补以往所缺的新学科,这些新学科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或执行多元化的复合型的教学模式。
在中国,某些新兴的学科较之国外要晚了好多年但他们能创建并良心的发展着,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这些年来公共艺术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这一现象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全社会对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日益重视紧紧相连。
但略有不足的是,在热闹的关注和讨论中,对于什么是公共艺术?如何定义公共艺术?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公共艺术的中文名称来自英文的PUBLIC ART,由于他强调公众的参与,所以有时也被评为“公共艺术”。
从文字组合上来,这个词语包含了公共和艺术两个概念。
公共(Public)的意思是“共有的”或“市民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观赏、参与和使用的艺术的艺术活动、艺术行为和艺术设施,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
艺术(Art)的概念则很古老,而且其内涵一直处于变化中,导致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多种多样,但只要不在前面没加上公共二字,我们就有理由把它看成与日常生活无关,尤其是与大众生活无关的事。
在中国,许多人
终其一生都没有进过艺术馆或博物馆,也不会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大众文化素质不够高,但事实上,那些设置在美术馆或博物馆中的艺术与普通人生活距离过远,是一个更主要的原因。
正是为了让艺术能与大众生活相联系,在西方,许多当代艺术已不再深藏于美术馆和博物馆,而是出现在大众能看得见的地方。
虽然这些作品不见得都是公共艺术,但对于进入公共世界之物,投资方和合作者不会完全漠视观赏者的存在和反映,这样,公共艺术与传统艺术就有很大的区别。
公共艺术是一个独立的创作和展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了艺术活动的地点有变化之外,(如从室内转移到室外),服务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代艺术属于大众的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
这当然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次巨大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一经诞生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学科,在今天更呈现出一种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它包括了环境设计、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以及建筑界面内外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公共艺术是其中的艺术课程,从专业的建筑角度,从学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他都是不可缺山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艺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在公共空间中全方位的探讨艺术创作的教学课题。
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幅壁画或一件雕塑的创作问题,他首先是一个思维方法和思维角度的问题。
公共艺术创作与所在环境有着内在的姻缘关系,它是对这个特定空间的整体性回应,是在对这个特定的空间精神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视觉创造。
对环境多方面的品质的理解者作品的艺术定位。
因而,艺术作品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是我们切入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思维角度。
不难看出,在公共艺术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的同时,各大高校都陆续开设了公共艺术及有关课程,但这门课程还不完善,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⒈《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固成璐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1;
⒉《来自校园的公共艺术报告》,施慧著——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7.3;
⒊《公共艺术概论》,王洪义著——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