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国内市场分割

中国国内市场分割问题研究1.国内市场分割概况1.1引例中国金融市场分割下的监管协调为什么中国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存在"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问题,市场千呼万唤要求改革,却迟迟没有结果,仍是央行主管企业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改委主管企业债,证监会主管公司债的分裂格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指出,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是中国金融市场“多头监管、市场分割”格局的典型案例。

在当前全球仍陷金融危机泥潭,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入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这一格局已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效率,对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为凸显,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

“企业债券市场统一监管问题,其实在理论上根本不存在需要研究的空间,目前的现状仅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因素影响所致,现在却大动干戈,反复讨论,各部门据‘理’力争,使最高决策层迟迟难以决策。

”夏斌指出,这种“多头监管”,使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分割、低效运行,发展严重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比如2010年前后,大银行信贷资产转让给信托、租赁公司和各类不受监督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政策的不一致开展业务。

1.2背景及定义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被海内外学者誉为中国奇迹。

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如我国仍旧未能形成完全统一的国内市场,分割零碎的地方市场依然存在。

陆铭、陈钊的研究认为,分割市场对于本地区即期和未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作用。

虽然随着国内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市场分割这一问题依旧严重。

刘瑞明则指出,中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地区专业化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

虽然当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中国市场分割程度是趋于恶化还是逐步好转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就近年来许多学者的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来看,普遍认同我国仍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

之所以会存在对市场分割的严重程度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估计地方保护或市场分割程度需要使用能够反映各省之间经济往来的相关数据,然而由于很多数据难以得到,或者在量化市场分割时采用了不同的核算方法,从而致使不同学者的数据来源和估计有较大不同,因此对市场分割的估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时偏差甚至很大。

其次,还有一些隐性的市场分割壁垒难以度量,所以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理所当然。

目前,不同研究者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较大。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现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定义如下:国内市场分割: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各种因素(主要是政府)导致资源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上不能合理的流动从而形成的分割现象。

1.3衡量方法对市场分割程度的测算方法目前主要有产出结构法、贸易流量法、经济周期法、技术效率法和价格法等五种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各种方法:●产出结构法是通过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考察市场分割的程度;●贸易流量法认为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的改变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 如果各地区间的贸易流量和贸易比重增长了, 则市场分割程度就下降了;●经济周期法则根据各区域间的经济周期相关程度来考察中国市场的分割程度, 如果各地区的经济周期相关程度高, 则市场分割程度就低;●技术效率法是利用数据包络法从潜在的产出损失中分解出市场分割所造成的损失,损失越大,市场分割就越大;●价格法把价格信息作为衡量市场分割程度的工具,其理论依据是一价定律,当要素或商品能够自由流动时, 各地区的产品价格差异越小,这表明市场分割程度越低,反之则反是。

其中,价格法的思想来源于萨缪尔森的冰山模型。

由于路耗等形式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商品价值在贸易过程中将像冰川一样会融化掉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完全套利,两地区的商品价格也不可能会绝对相等,两地区的相对价格会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

上面所讲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并不能肯定其中一种方法就一定胜过另一种方法,但近几年理论界用的较多的还是容易测算的价格法。

2.特征及影响2.1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历史轨迹——时间角度这里主要引述学者李真的研究成果,他借鉴Parsley and Wei( 1996,2001a,2001b) 的方法,以相对价格法为基础,构建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测算1986—2009 年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研究其演进轨迹及其特征。

这种方法能够综合多种商品的价格信息,全面地反映地区间的市场整合程度,而且能够描述相对价格在波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反映区域市场整合或分割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体化指数的构建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构建在相对价格差异指数ΔQ k ijt 、价格差异残差指数Δq k ijt和相对价格方差指数的基础之上,上述四个指数计算方法如下:(1)计算相对价格差异指数ΔQ k ijt(2)价格差异残差指数Δq k ijt,该指标表示区际市场环境引致的价格变动,与区际贸易中交易成本相关。

为了综合反映多种产品的价格变异情况,需要消除产品异质性,令各类产品具有可加性。

某类产品价格发生变动,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与产品本身的特性相关,二则是与区际市场环境有关。

为研究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本文更关注产品价格波动中与区际市场环境相关的部分,因此将某类产品价格差异中与其特性相关的部分去除。

( 3) 相对价格方差指数V( Δq k ijt) ,即对同年、同一区域对的Δq k ijt求方差,该指数越大,国内产品市场整合程度越低。

( 4) 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I( Δqkijt)在上述四个指数中,i,j分别代表不同的省( 市) ,t 代表年度,k 代表某一类产品,ΔQkt 为不同区域对某年某类产品价格的均值。

其中,国内市场一体化指数I( Δqkijt) 能够反映价格波动的范围及集中趋势,该指标越大,说明价格波动的范围越小,在综合多种产品的价格信息后,该指标变大意味着区域市场总体整合程度上升,趋向于一体化; 如果变小,则刚好相反。

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轨迹经过数据处理,得到378 组区域对在1986—2009 年间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其逐年求平均,可以得到全国产品市场在24 年间的平均市场整合程度,以综合反映国内产品市场中相对价格的波动情况,所得结果如下:全国平均一体化程度经过如上的计算和统计,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1986-2009的24 年观测期内,全国的产品相对价格从大幅度剧烈波动转向平缓。

·1997年以前,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明显,其变化趋势时有起伏; 1997—2006 年间,数据波动幅度趋于平缓,个别年份出现小幅回落,但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06 年以后,国内场平均一体化程度大幅下降; 2009 年,国内市场整合程度有所提高。

·总之,在24 年间,中国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总体趋向整合。

省际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轨迹通过进一步加工数据,能够获得1986 -2006 年间、1986—2001 年间、2002—2006 年间和2007 -2009 年间各省( 市、自治区) 市场一体化水平的均值,并予以排序,对比发现各地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平均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各省(市、自治区)市场一体化均值及排序我们可以得出结果如下:·1986 -2009 年间各省( 市、自治区)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与全国市场一体化的演进轨迹基本一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不同省份( 市、自治区) 的一体化速度及演进轨迹却存在较大差异。

浙江、江苏、黑龙江三地市场与外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最高,这与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区域间的合作有关。

省际市场一体化程度最低的是云南和新疆。

2.2中国国内市场的区域分割——空间角度这里引述学者潘文卿的研究成果,同样是运用价格法构建市场分割指数。

由于方法类似,这里省略指数的构建过程,我们将重点分为两个部分来介绍,即市场分割程度和六大经济区市场分割状况。

市场分割程度走势中国市场分割指数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六大经济区,历年的分割趋势近乎一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波动中趋于下降。

六大经济区的市场分割状况六大经济区市场内、外分割指数及其变动趋势由上表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区域化特征。

在早期,有多个区域的内、外部分割指数相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部分割指数相接近的区域越来越少。

·各区域间的分割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最低:中部最高:西北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关联程度并不是最高的。

东南沿海地区的这种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这里地区处于祖国的东南陲,与祖国腹地距离较远,从而直接导致了该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的关联度相对而言并不高,即与其他区域存在较明显的市场分割;再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讲,东南沿海主要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两头在外,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带动地区经济,从而也导致了与中国其他区域的市场分割。

2.3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分割并非一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是与经济增长呈倒U 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先扬后抑。

2013年的一项研究(李文洁)表明,样本大部分在该二次曲线的拐点以左,说明中国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受益于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的阶段,这也说明为什么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能在中国一直存在。

市场分割在短时期内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市场分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

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 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大大提高, 与其他国家( 特别是大国) 相比,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非常高, 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作为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难以长期持续作为一个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存在巨大差异的经济体, 充分发挥省际间的比较优势,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一步利用国内经济的规模效应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总体上市场不断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 地方政府仍然有激励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和分割市场的经济政策。

我们认为, 这很可能是因为在地方政府看来, 一定程度的分割市场是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的。

实证研究发现, 分割市场对于当地的经济增长具有倒U 型的影响。

换句话说, 在市场分割程度并不太高的时候, 提高市场分割程度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增长, 但是, 如果市场分割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 经济增长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