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所谓内源融资指从企业内部开辟资金来源,筹措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有企业的折旧和留存盈余;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节省交易费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资者的交涉及签署相应的条款。
所谓外源融资,是指从企业本身以外的对象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的。
我国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债务融资,即通过银行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资金;二是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外源融资既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转移风险的一种途径。
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上市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我国企业债券的出现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国开始正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随着金融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得到稳步发展。
然而,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选择的外源融资方式顺序是: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一大特征。
造成我国企业关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优序与国外存在如此明显差异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企业债券的计划管理体制约
束了债券的发行。
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融资工具单一,市场化创新不足,以及社会信用水平较低,债权人企业申请发债的审批程序比申请上市发行股票还要复杂、条件更加严格。
二是市场基础不完备,当前股票融资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还本付息的股票融资相对于既要还本又要付息的债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