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讲解分析

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讲解分析

①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

少有大志,才力过人。

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

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②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

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

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

”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

”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③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

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

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

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

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

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

相拒四十余日。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贼不能当,乃焚营退。

梁州平。

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④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

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选自《南齐书》,有删节)[注]①考:指已死的父亲。

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

③氐: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2)彭城王义康秉政()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相拒四十余日()A.拒绝B.抵御C.占据D.关闭(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A.退却 B.拉弓 C.率领 D.避开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为建威府参军必为所屠B、皇考即据之何轻敌之甚C、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以大斧搥其后D、乃焚营退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4、对第②段划浪线句子理解正确一项是()A、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B、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C、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武干等人之下。

D、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5、为第③段画线句进行断句。

(3分)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7、文章两次写到宋文帝的“手书”与“诏曰”,请分析其作用。

(4分)8、第②段“偃兵开城门”和第④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萧承之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9、萧承之为什么能够成功守住济南城?10、第②段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11、作者对传主萧承之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评析。

12、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在文中作用。

13、第②③段分别写萧承之防守济南城与平定梁州,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14、诏书评价萧承之为“忠果”,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如此评价的理由。

答案: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旧的交情)(2)彭城王义康秉政(执掌)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相拒四十余日( B )A.拒绝B.抵御C.占据D.关闭(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C )A.退却 B.拉弓 C.率领 D.避开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 )A、为建威府参军必为所屠B、皇考即据之何轻敌之甚C、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以大斧搥其后D、乃焚营退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4、对第②段划浪线句子理解正确一项是( B )A、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B、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C、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武干等人之下。

D、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5、为第③段画线句进行断句。

(3分)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1分)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1分)事情己经很危险紧急了,(1分)如果再表示软弱,(1分)一定被他们屠杀,(1分)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等待他们了。

(1分)7、文章两次写到宋文帝的“手书”与“诏曰”,请分析其作用。

(4分)1通过宋文帝两次下诏书欲提拔萧承之,(1分)从侧面表现(1分)其治理(和守战)才能(1分)与忠诚勇猛(1分)。

8、第②段“偃兵开城门”和第④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萧承之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有勇有谋刚直不阿9、萧承之为什么能够成功守住济南城?能够知己知彼;懂得虚虚实实的军事思想;胆大果敢。

10、第②段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萧承之有勇有谋;通过属下的进谏与宋文帝的评价从侧面突出萧承之的军事才能。

11、作者对传主萧承之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评析。

作者称赞萧承之才能与功绩;惋惜他不被重用。

作者与传主是父子关系,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必然的,能为国为百姓作出贡献,未必在意被授予重大官职。

12、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在文中作用。

写族人与刺史赏识器重萧承之,侧面表现他志向富强远大,才能出众,为下文叙述他的功业作铺垫。

13、第②③段分别写萧承之防守济南城与平定梁州,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防守济南采用摆空城疑兵之计,因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较大;平定梁州时,采用轻装前行,英勇抗击,因为深入敌营,贵在神速。

14、诏书评价萧承之为“忠果”,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如此评价的理由。

(1)奉命前进,冒险深入,抵抗时日长,艰苦战斗。

(2)面对敌情,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知识点: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一常规考题:1:实词填空:1:记忆300实词和历年高考真题(近十年)2:使动,意动,被动3:通假字选择题:一定要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往往是意译。

2:断句一般情况是给几分断几句,断完句之后一定要仔细看看能不能翻译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断句其实考的是翻译。

3:翻译字字落实,翻译出来的句子一定是个语句通顺的句子。

(一定要注意卷面,先在草稿纸上写好改好之后再誊写到答题卡上。

)4:解答题:A:人物形象: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例概括+四字短语B:分析原因:回到文中去看到相应段落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给分,3分4分两个得分点,2分往往只有一个得分点。

C:段落作用:结构+内容。

一定要注意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所写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个点。

D:评析:评+析:和散文中的评析类似,有两块内容。

相关试题练习:2017年上海市春考真题:(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

(18分)①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

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

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

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②久之,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

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

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

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

武使从事廉②得其罪,圣惧,自免。

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

武闻之,终不扬其恶。

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

圣自以子必死。

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

自是后,圣惭服。

③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

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

及为公卿,荐之朝廷。

此人显于世者,何侯③力也,世以此多焉。

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

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啬夫,官吏名,职掌收取赋税;求商,人名。

②廉:考察,查访。

③何侯:指何武。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显怒,欲以吏事中商(2)世以此多焉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圣惧,自免A.赦免B.逃脱C.解职 D.谢罪(2)系庐江A.扰乱B.拘禁C.归属 D.牵连18.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B.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C.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D.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1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

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第①段,州人敬服何武的直接原因是()。

(2分)A.何武让弟弟及时补交了欠税。

B.何武禀告太守召求商为卒吏。

C.何武巧妙平息了弟弟的愤怒。

D.何武公开称赞求商奉公执法。

21.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分)(1)中伤(2)称赞17、(2分)(1)C (2)B18、(2)D19、(6分)答案示例:(何武)想要提拔官吏,先制定条例来防止托关系。

他在任时也没显赫的名声,离开后常常被人们思念。

20、(2分)B21、(4分)面对大儒戴圣,何武不惧威势,揭露其罪行;尽管戴圣曾在进行诋毁自己,但何武不扬其恶;判决戴圣儿子时,何武秉公执法。

这些事情表现了何武方正、大度的品格。

2019年上海市春考语文真题:(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石有恒传①石有恒,字伯常,湖广黄梅人。

性高洁,以文章名。

万历三十四年,举于乡。

四十七年,始成进士。

与邹元标最善,尝持其书来东林,纳交于诸君子。

②初授浙江遂安知县,下车以避劳、邀利、畏祸三事自誓①,以程朱正学课士训民。

输运不任里甲,羡緡②,公贮之充运费。

督僮仆种园蔬,躬自灌溉,不用民一物。

士绅馈遗,悉辞不受。

岁灾,亲履荒瘠地,问民疾苦。

监司檄郡县遏籴③,抗议力争,出帑金市粟,民赖以济。

调长兴县,再调常熟,长兴民吁请得留。

③时巨豪叶朗生、吴野樵等结岛寇为乱,剽掠无虚日。

抚按檄有恒讨之,有恒以隔属辞,不允,乃设方略擒其魁。

贼稍稍戢,而余众散处湖荡,伺间为出入。

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④天启四年正月朔,城门夜起,贼突入。

有恒方正衣冠待漏,闻变,出立厅事。

贼露刃胁之,不为动,且叱曰:“草贼!敢判天子杀王臣耶!”索印,不可。

强之行,不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