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10——11年高考写景类文言文解析

上海10——11年高考写景类文言文解析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10年)九疑山图记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

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

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

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

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

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

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

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译文】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滞瘅接近其一角。

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

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

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禅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

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

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

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

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

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

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

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来赞扬他们。

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规模和得名缘由。

--------解析:概括段意,两句话两层,一层交待大小,即规模;一层交待为什么“谓之九疑”。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2分)————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解析:需要判断这里写出了什么内容,使用了怎样的技巧,以及这个技巧在这里使用的作用。

我们要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听之亦无”的如蝉蝇的声音?什么地方可以“时闻声如蝉蝇之类”?“以声衬静”的手法运用,最典型的是王维的“蝉噪林逾静”。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解析:跟上文的翻译题解答方法相似,根据语境可知,“听”是“听凭、听任”,这样就可以淘汰B、D,而“隐居者”不可能“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所以答案是:C。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解析:所谓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常式句变式句。

此处是:整散结合。

有关的知识我们在高中文言课文中也多有涉及。

《前赤壁赋》练习2:结合全文,具体说一说本文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语,读来琅琅上口;文辞骈散结合,具有参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论据言简意丰。

请分别加以整理,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

《陈情表》练习2: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排比句,谈谈这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今年的试题在与教材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层、自然。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解析:写作意图即写作动机、目的,这张试卷已考查过一次“意图”了(第12题)。

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是“以旌异之”,让看到的人其“异”处。

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分两层加以表达,先是指出其“殊极高大”且景致丰富;继而通过虚拟的对话,分析其没有列于五岳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在此背景下,“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

可能会有同学依据宋代散文特别是“记”体文即事明理的章法,认为该文有借题发挥、针砭时弊的意图,于是一第二段末尾的相关语句来回答,如批评、鞭挞“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等等,严格地说是不妥的。

因为所谓“即事明理、因事见理”,作者总要发一通议论,做一番推演、辨析,表达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这些看法、见解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甚至富有哲理,给人深刻启示,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

《游褒禅山记》以游山探胜而未能“极夫游之乐”为出发点,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之处,人们想要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足够的力量并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作者还从“碑仆道”、“文漫灭”、“华”“花”音谬的情况,联想到对待传闻材料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提出了“深思慎取”的告诫。

《石钟山记》则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文章往往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情与景、理与事的融合。

《九疑山图记》显然不具备这些特点,既没有阐发什么“理”,也没有更多的“发挥”,只是为九疑山没有列入五岳抱打不平而已。

上文说过,今年试卷与教材的联系走向深层,这道题目可以看作是与上述课文在章法上的辨析,只是没有明示而已。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11年)稼说送张琥苏轼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

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

②得此指中进士。

【翻译】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

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

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

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

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

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

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

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

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

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

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

唉,您这次前去,务必要专心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

(2分)-------更休-------细解考点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从思路上来看,本文是类比开头,而类比之中又有对比。

从农作方法上来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比较,一是是否轮休,一是耕种时间。

与“寸寸而取之”相对的是“更休”,即轮休,这是保持地力的一种很好的办法。

23.第②段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细解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从思路上来看,本段的中心句是“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

核心是“自养而不敢轻用”。

句号后,即从“弱者”开始,就是介绍具体如何“自养”,并如何“不敢轻用以待其成”的。

中间这句(“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即是用一句比喻形容一下“自养而不敢轻用”的状态。

“闵闵焉”,勉力的样子;这个句子可以译为“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

这个比喻揭示了“自养”状态的什么特征呢?谨慎,倾尽心力,答案用了“专注”一词,也可以。

写这一句的目的就是通过比喻突出“自养”(“培养自己学识才能”)状态时专注、倾尽心力的态度。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C-------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在这里是把自己与对方对照着写的“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希望对方接受教训,“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然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