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案小学二年级【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设计2[人教版]】雷雨(谢赣莺)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
(板书课题)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小组读课文,推荐一位组员来展示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他来读。
4、被推荐到的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
5、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6、找出相关的段落,初步介绍“段”的知识,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3段。
三、书写生字。
写字指导。
(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指导:“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
“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
“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一、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词2、上堂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这堂课我们要去看看具体的景象。
(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二、朗读感悟课文。
研读“雷雨前”1、默读课文,划出雷雨前又哪些景色,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样?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人为该怎么读这句话?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乱摆”说明什么?不下雨时风是怎样吹的?为什么要加一个“忽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自然段讲的是“叶子动也不动,”加上“忽然”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读一读。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3、有感情地朗读。
研读“雷雨中”1、默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大家?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互动,教师相机点拨。
如: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3、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女生读——指名读研读“雷雨后”1、小组合作读一读,画一画文中的景色。
2、展示自己的画。
3、美读这一段。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运用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雨越下越大。
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也()了。
六、课后延伸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为了不雷同,我对每段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各不相同,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让孩子说说哪些景色写得好,为什么?”,雷雨中则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考考大家?”,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让自己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第二段,用这样的方法教学,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位学生都想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考倒同学,在问题的反馈上来看,学生确实是作了思考,提出的问题跟自己备课时想得一样,而且有些好的同学提出了“字词推敲”的问题,如:“往窗外望去”为什么不写成“往窗外看去”?有什么不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尝试这样的教学。
【篇二:二年级《雷雨》教案】18雷雨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
2.品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比较,感悟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图文结合,抓住关键词句,并从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生字。
1.师:首先和我们的词语宝宝打打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词)注意提醒“垂”和“虹”字,在让学生一起读读这两个词。
2.师:现在老师把这些词放到句子中了,你们还敢和他打打招呼吗?谁来读?(课件出示句子)3.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吧!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记得作者是按哪三部分来描写雷雨的吗?(生说,师板书前、中、后)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一)研读雷雨前1.出示雷雨前的图片。
师:这幅图是出现在雷雨前,雷雨中,还是雷雨后呢?雷雨前有乌云,看到什么样的乌云会下大雨呢?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齐读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师:“黑沉沉”写出了什么(云低,云黑,云厚)作者面对满天的乌云,用了一个“压”字,你知道什么叫做“压”吗?谁来做做“压”的动作。
讲解“压”字,动作表示(压在别人身上,压饺子皮等等),出示“压”的田字格,指导学生书写“压”字.2. 师:当黑沉沉的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地向着大地,向着我们一步步逼近时,你会觉得怎样?(害怕)吓得“树叶”和“蝉”怎么了?男生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3.师:现在谁来了呢?树枝怎么了?女生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师:同学们见过小树摆动的样子吗?好,现在你们就是一颗颗小树,准备好:微风来了、、狂风来了、、(让学生理解“乱摆”)。
师:这就是乱摆,这就是大风下的小树,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齐读。
4.师:大风把谁吓倒了?齐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师讲解“垂”字(东西的一头向下)。
用多媒体让学生区分“垂”和“掉”。
垂:东西一头往下挂,形象地写出了蜘蛛随着蜘蛛网下落的情景,让人感到风特别大,连蜘蛛也害怕。
5.师:乌云压下来了,大风来了,还有谁也来凑热闹了啊。
课件播放闪电的雷的声音(闪电和雷声)男生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写出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用播放器播放雷声并把音量慢慢调高,让学生感受“越来越”这一词。
6、点名用“越来越”口头造句。
7.师:满天的乌云,闪电,雷声告诉我们要下雨了,那还有什么让我们知道天快要下雨了呢?生回答板书:雷雨前:乌云——大风——电闪雷鸣(二)、研读雷雨中1、自学提示:读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说说雨有什么变化?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用横线画出来。
再到小组中读一读吧!学生汇报。
师:雨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小——大——小),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2.分析重点语句:——“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个“哗”体现了雨下得又大又急。
——“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看不清”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两个“渐渐地”说明雷声和雨声在一点一点,变小。
那可以用哪个词来替换呢?(慢慢地)4.女生读4,5自然段让雨声越来越大。
男生读第六自然段让雨声越来越小。
板书:雷雨中:大——大——小(三)研读雷雨后1.师:一场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雨停了,天亮了,雨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默默地读7—8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来。
(课件出示7—8自然段)2.师:同学们,看,刚刚被吓得一头从网上垂下来的蜘蛛,此时又坐回去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他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看的出来?(坐)好一个“坐”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蜘蛛的悠闲自在。
板书:雷雨后:美丽四:小练笔:描写雨后的景象。
师:同学们,这雨后的景象非常的美,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雨后的景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么美的景象我们也来当回小作家把它写出来吧!课件出示:雨停了利用板书雷雨前后的图片强调写活动变化采用写法:整篇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18 雷雨(时间顺序)雷雨前:乌云——大风——电闪雷鸣雷雨中:大——中——大雷雨后:美丽【篇三: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讲授、创设情景、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的泪珠下。
(课件出示)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3、 (cai课件出示雷雨照片)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下雨的照片,我们来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围绕雷雨写了哪几个时候的景象?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
3、(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带读词语。
4.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齐读。
三、读文,小组讨论。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哪些景象?四、汇报交流,读中感悟,理解想象:(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1、哪几个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象?(1) 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指名汇报)(2)指导朗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师:来!我们一起来读。
(师引读:满天的乌云??)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许多厚厚的乌云一起压下来了!这时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这是为什么呢?(3)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学生动作演示,理解“乱摆”)就在这时,你看!②创设情境,理解“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