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9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湖南省邵阳市201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1)yīn nèn(2)怯沮(3)谆谆教诲【解析】第(1)题两个字都是多音字,“殷切”意思是深厚而迫切,读“yīn”,“稚嫩”读作“nèn”,不要拼成“nèi”。

第(2)题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得出相应的词语。

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怯”不要写成“却”。

第(3)题“谆谆教诲”意思是恳切耐心地教导。

【考点】汉字字音、字形,根据拼音写词语,根据意思写成语。

2.【答案】D【解析】A项“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与“突然”意思重复,使用错误;B项“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与语境意思相反,使用错误;C项“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使用错误;D项“拍案叫绝”形容赞赏至极,使用正确。

故选D。

【提示】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考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

3.【答案】C【解析】A项前后不一致,删去“否”;B项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C项正确;D项缺少主语,删去“随着”。

【提示】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4.【答案】A【解析】A项错误,“省略号”和“等”重复,删去其一。

5.【答案】B【解析】B项错误,成语“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6.【答案】(1)不见曦月(2)东风不与周郎便(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曦、郎、婵、炬”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7.【答案】(1)《猫·狗·鼠》(2)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解析】(1)解答此题,要根据语段内容判断出处,再结合题目要求作答。

这段话是出自鲁迅先生《狗•猫•鼠》中对猫的描写。

(2)解答此题,要结合原著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答。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创作,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考点】名著基础知识,名著赏析。

8.【答案】(1)11日省13届运动会在邵阳举行(邵阳首次承办的大型赛事省13届运动会11日举行)(2)整个构图由三个元素组成:红色的体育圣火,寓意湖南体育事业的红红火火;展翅飞翔的大雁,构成数字1,代表行稳致远、奋勇争先,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省域副中心、最美地级市的衡阳;奔跑造型的邵阳首拼字母S,构成了数字3,代表正加快对外开放,加速建设“两中心一枢纽”的邵阳。

会徽整体寓意为吉祥圣火照耀下的衡阳、邵阳,同办省运,共铸辉煌。

(一点即可,也可有自己的理解)(3)首要是先搞好自己的学习;其次积极参与城市的文明建设、环境生态保护等公益活动;努力学习本领,将来回报家乡,为邵阳建设真正出力……【解析】(1)答题注意要点齐全和字数要求20字。

首先结合材料寻找几个要素,时间:2018年9月11日;地点:邵阳;事件:13届运动会。

然后结合字数要求进行删减,完善答案。

(2)注意构图要素和寓意,结合图例直观的可以看到苍劲有力的中国传统书法,湖北首字母“H”“B”,结合材料中13届运动会,书法也可以看成是数字“13”和汉字“门”,糅合为一个奋力拼搏的运动员造型;结合主题“衡邵同运,三湘共赢”寓意围绕运动、拼搏、共同发展即可。

(3)注意回答身份和说话方式,可以从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小事着眼,围绕“中学生身边的小事与城市未来”组织答案。

【考点】新闻概括,图文转换,语言表达。

9.【答案】(1)(骈,两马并驾,一同)(2)(这样,指示代词)(3)(通晓)(4)(意指成长)【解析】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这样的马。

是:这样。

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

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

绿:变绿。

10.【答案】(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

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

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

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

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

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提示】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11.【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平江远山/极目回。

【解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

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

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12.【答案】B【解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

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

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是判断句。

故选:B。

【考点】文言句式的判断。

13.【答案】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解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此诗正处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考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

14.【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2)“未有庸人不忌才”【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甲文造成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甲)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年代:唐。

(乙)选自《清诗选》作者:查慎行,年代:清。

【考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把远跳辽阔山河的视线收了回来,奠三闾大夫沉寂的古祠背城而开。

别埋怨当时无人了解你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人不忌贤妒才。

驱逐流放岂能打消你目亡国恨事,逢年过节你总是激起楚人的悲哀!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料你英灵总在故土之上沉吟徘徊。

15.【答案】加分项目逐年减少,到2018减幅63%,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解析】通读材料一,根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一句,可看出高考加分的分值减少;根据“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可见项目也大幅减少;根据“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还表现出加分适用范围的缩小。

16.【答案】画图表、列数据、作比较等。

用图表,清晰、醒目的把要说明的对象及内容展示给读者,一目了然,信息全面,说服力极强。

【解析】阅读材料二,给出两个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的统计图表,表格中给出相关的统计数据,是画图表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以图表的形式,可以让说明一目了然,读者快速了解主要信息;列数据主要是为了增强说服力,让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状特点了解的更准确。

选择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出作用即可。

【提示】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

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