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世界史习题

高中世界史习题

1.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答案:【凡华体系的性质比雅尔塔体系性质单纯】同:①都是经过世界大战,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后重新建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②都是世界大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都是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的结果 ③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但都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④都有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作为维护其体系的工具而存在 ⑤建立后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维护了世界和平,但内部都包含着许多矛盾。

异:①背景:前者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协约国为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而建立;后者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主要国家为打败法西斯重建国际和平民主而建立 ②主导力量:前者是英法美日等国操纵,结果形成英法控制欧洲、美日争夺远东、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后者是美苏主导,形成美苏全球争霸的两极格局。

③性质:前者是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性质;后者由于二战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因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 ④影响:前者仍属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后者是以美苏两极为中心,以世界为舞台的格局,后者延续时间长、范围广。

2、美国与德日经济危机措施的异同、原因答案:相同之处:二者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将危机转嫁到国外(增加出口);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都最终摆脱传统经济思想模式。

不同之处:美国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正常的干预道路;而德日干预,则偏离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轨道,走上了法西斯统制经济的轨道,是不正常的发展道路。

美国的新政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防止法西斯化】,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先河,德日的反危机措施,则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没有封建包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完善,德日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均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缺少深厚的民主传统基础。

③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经济实力较雄厚,具备通过改革缓解危机的基础(国家投资增产,工业雄厚,可开拓市场),德国经济发展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大,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十分严重。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中,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日本在华盛顿体系中则是受限制、打击的对象,而美国则是最大受益者,所以,在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美国是要维护它,德日则要破坏它。

3、世界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逐渐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过渡。

结合有关历史简要说明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和革命后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建立过程。

答案:英国资产阶级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美国在打败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独立后不久,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大革命中,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宣言》,它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拿破仑先后颁布的《民法典》等多部法典【延续了人权宣言】,不仅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

【推翻了……制定了……建立了……】4、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①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概括其主要学说。

②欧洲启蒙思想最早在北美结出了政治成果,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对北美独立与建国产生了什么相应影响?③北美独立战争期间颁布的文献,与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份著名文献体现了相同的思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①伏尔泰的君主立宪主张,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②“人民主权”说【君权神授】和“社会契约”论,是北美独立战争的理论依据,它们在《独立宣言》中得到充分体现。

根据三权分立原则【中央是三权分立,地方是联邦制】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

确立了共和政体。

③《独立宣言》与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都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精神,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范本。

5.什么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概述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

如何评价这个体系?答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控制世界上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的体系。

(什么不赚钱让人家做什么)形成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结果。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二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强不仅要求扩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还要求向海外输出剩余资本,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形成过程: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工业革命。

19世纪晚期,非洲被瓜分完毕;到20世纪初,亚洲被分割完毕;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实际上成了英美等国的附属国。

评价:(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经济)的最终确立。

(2)它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3)它是建立在列强宰割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是不正常的现象,必然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新航路(商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原料输入商品输出(自由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大萧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工业化,把工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西方搞服务业、跨国公司)】6.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晚期至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源。

答案:【罗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统制经济、军事化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越强】【根据国际形势、国情】(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以私人垄断为主,垄断资本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部门、各领域,并影响到政治生活。

②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获得高度发展,产品结构日益复杂,因而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2)30年代大危机以后:①在大萧条中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国家干预。

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新局面,而德、意、日的经济军事化则形成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②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对资本主义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大萧条也迫使各国加强国家职能以求出路,但各国国情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经济体制。

(3)二战以后:①二战结束后,西方各国普遍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并使之成为经常性手段,西方国家普遍进入国家垄断阶段。

②二战后各国经济严重困难是导致其加强国家干预的直接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生产进一步发展,对经济体制和国家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协调各种矛盾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7、十字军东征的背景、实质与影响1)社会背景①西欧封建制度确立之后,由于长子继承制盛行,西欧出现许多无世袭封号、无财产和土地的骑士(非长子)。

②西欧的城市,尤其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廷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

③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封建主之间的混战、沉重的徭役、连年的灾害使其生活非常穷困。

④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

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

2)实质:罗马教廷是发动十字军东侵的祸首,它试图通过东侵实现基督教世界的统一。

3)历史影响①十字军东侵客观上促进了地中海区域商业的繁荣,东西方的商业交往更加频繁,结束了拜占廷人和阿拉伯人的贸易垄断。

②威尼斯是东侵的最大获利者,它得到3/8的拉丁帝国领土,包括君士坦丁堡的一部分,亚得里亚堡和马尔马拉海沿岸大量据点,爱琴海诸多岛屿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不久又侵占克里特岛,一变而为地中海上的强大殖民国家。

③十字军东侵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

④十字军东侵扩大了西方人的眼界。

世俗封建主对东方(和城市)物质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货币,促使西欧实现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粮价相对下跌,地主衰落。

航海时代),许多农民趁机赎回人身自由,城市也争得了自治权,(有货币)从而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十字军隶属于罗马教廷或贵族,打击了拜占庭、阿拉伯,打开了商路】8、中世纪德意志的政教之争1)历史背景①从奥托一世起,萨克森王朝诸王依靠教会的支持,打击部落公爵势力,加强王权。

那时,皇帝直接任命主教甚至教皇,教会成了帝国政权的一个支柱。

为此奥托一世将大片领地,以及领地上的行政、司法、财政等特权全部赐给主教、大主教,史称“奥托特权”。

②10世纪兴起于法国的旨在提高教会威望的克吕尼运动得到教皇的大力支持,到11世纪时,在西欧各地得到广泛传播,教皇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主教任免权问题上与德国国王发生了冲突。

2)过程①1073年意大利人希尔德布兰德未经德皇的允许而登上教皇宝座,称格雷戈里七世,并于1074年召开宗教会议,首先向德国国王亨利四世发起挑战。

②1076年1月,平定叛乱后不久的亨利在沃姆斯召开主教会议,与教皇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③1077年1月“卡诺沙事件”。

3)结果此后,政教之争又延续了35年左右。

最后于1122年,皇帝亨利五世和教皇卡里克斯特二世(1119~1124年)在沃姆斯签订和约。

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德皇归还所侵占的教产,由教皇赐予指环和权杖。

但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须在皇帝或其代表参加下进行,并首先由皇帝赐予权节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主教授职权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刚开始皇帝权力大时,把土地分给教会,后来皇权衰微。

以教皇胜利结束】9、行会1)行会出现于11—12世纪,几乎与城市同时产生。

2)行会是手工业者(高价劳动力)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联合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防止逃入城市的农奴(廉价劳动力)的竞争而建立的组织。

参加行会的作坊主,称为行东。

3)行会有会所,供集会之用。

行会的首领有行头(行会主席)、监督等,由会员大会选出。

4)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规定工场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原料和产品的规格、产品的售价、作坊的人数、学徒的期限、学徒帮工的待遇及劳动日长短等等。

5)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也具有军事组织、宗教组织和互助组织的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