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1、名词解释2、简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1、实验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2)客观的(objective)3)系统的(systematic)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
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2)反应的速度3)反应的概率4)反应的强度5)测验分数、评定分数(3)额外变量的类型与控制额外变量的类型: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因素。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法;恒定法;随机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兼作组法;纳入因素法;统计控制法。
4、非实验、准实验:(1)非实验:是指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个体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观察法和相关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观察个体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描述行为发生的情形、条件等。
主要类型有无介入观察、介入观察两种。
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应性是指因观察者的出现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控制它的方法有:无干扰测量;适应;间接测量。
相关法主要被用来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角度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比如,人们研究吸烟量和肺癌的患病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人们主要通过散点图和相关系数来描述两列变量的相关关系。
(2)准实验:包括单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单组设计包括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多组设计包括固定组比较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5、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1)组间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时间过长而使被试产生厌烦或失去兴趣;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倾向。
缺点:尽管对组间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的可能;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被试匹配的过程有前提条件,即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结果是不可靠的,而且匹配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组间实验设计消除误差的方法:完全随机化分配被试和等组匹配法。
(2)组内实验设计的优点在实验设计方面: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6、真实验(二)两因素实验设计(1)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水平结合。
3)被试被随机分配给各处理水平结合,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处理水平结合(而不是一个处理水平)。
7、小样本研究(1)小样本研究的优势:小样本研究充分考虑到了被试的不同质;小样本研究是探讨稀有现象的有效方法。
(2)小样本研究的方法:实验组—对照组研究:实验组—对照组研究,有些研究中,科研人员真正感兴趣的是某组被试特定的心理机制,在这类研究中如果只包含一个被试组,即研究者感兴趣的实验组,则很难说明实验处理的效应,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途径是在实验中另外设立一个对照组,两组被试间除了在研究者感兴趣的方面存在差异外,其他方面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实验中既包含实验组,由包含对照组的实验研究就叫做实验组—对照组研究。
单个案研究:单个案研究是小样本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研究中只有一个被试,所以有人把这类研究也称为N=1的实验研究。
个案的含义相对宽泛,既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也可以是以社会机构为单位的个案,还可以是以社会团体为单位的个案。
这类研究通过对个体被试的深入系统探讨,从中揭示出比较深刻的科学意义。
三、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变量(variable)2.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3. 信度((reliability)4. 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二)简答题1.心理学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科研态度?2.分层随机取样是怎样选取样本的?3.在准实验设计中,单组设计包含哪些类型?4.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额外变量的来源有哪些?5.t-检验与方差分析有何差别?6.实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7.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有哪些?8.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的有何优点?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变量(variable)变量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身高、光的强度、呈现时间、性别、年龄、IQ值、学习成绩、距离。
2.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3.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
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以再现的程度。
4.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科学欺骗是指有意歪曲事例,包括捏造和篡改数据,即操纵结果以使之看起来更好,更有甚者,则完全伪造数据,所报告的观测结果根本不是实际做出来的。
(二)简答题1.心理学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科研态度。
1) 不确信的(uncertain)2) 谦虚的(open-minded)3) 可能犯错误的(fallible)4) 谨慎的(cautious)5) 有道德的(ethical)2.分层随机取样是怎样选取样本的。
它是随机取样的进一步形式。
它首先确定总体的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随机取样。
总体的层次是指一个总体的被试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3.在准实验设计中,单组设计包含哪些类型。
1) 单组后测设计2)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3) 时间序列设计4)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4.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额外变量的来源有哪些。
1) 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2) 实验环境3) 主试者4) 被试5)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5.t-检验与方差分析有何差别。
t- 检验是只适应于检验两个平均数间的差异;它是平均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检验。
而方差分析同时可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均数间的差异,并可以解释几个因素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它是把平均数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检验→变异是否存在的检验。
6.实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79年,冯特(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诞生。
7.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 使实验处理的变化最大。
2) 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8.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的有何优点?在组间实验设计中,由于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能够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被试因为实验时间过长而引起厌烦情绪或失去兴趣;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偏向。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2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