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播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传统与符号学传统都是通过符号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2、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所以传播学还要研究: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㈠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信息共享活动。
㈡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㈢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
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双方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㈤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系统二、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二章人类传播的信息、符号与意义一、符号学1、符号符号的特征:①符号是在特定指代关系中产生的②符号在形式上可以独立存在③符号的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④传播以符号为介质,但本质的意义的交流和互动二、体态符号1、符号的功能:①表述和说明②传递与传达③引发思维2、信号的特征:①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的自然的因果性②信号与其表述事物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3、象征符的特征:①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象征符除了表达事物,还能表达抽象概念③象征符必须通过后天学习来使用④象征符不需要和所指对象有必然联系1)象征符的自由和随意性:一种象征符可表达多种事物一种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达2)象征符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同一种象征符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解释,随着时代变迁意义也会发生变化例:美女、帅哥、同志、红卫兵三、意义1、意义的定义超自然的、独立的、不变的实体,绝对精神的产物。
意义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2、意义的特征:一、广义性:包含一切精神内容二、普遍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三、实践性:在实践中产生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性→暗示性外延→内涵指示性→区别性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①传者的意义:未必能正确表达本意②受者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③情境的意义:外部影响因素的总和四、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符=表面意义+类比意义象征行为的特点: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次意义转化2)象征性互动=符号互动+意义互动象征性的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传者:对发出的符号赋予含义,预测可能引起的反应受者:对传来的符号进行意义理解、解释和反应第三章传播过程与系统第一部分:传播过程模式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接受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2.1“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使用了单向箭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2.2申农-韦佛数学模式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编码:将信息编辑成符号化的讯息用以传播释码:理解符号所指的内容和对象译码:思考符号意义并进行反馈4、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5、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6、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7、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8、社会化媒体传播的蒲公英模式9、传播过程的特点:①动态性:形式上:符号和讯息的流动实际上:意义和精神的互动②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因素有先后次序,按照信息流向依次执行,环环相扣③结构性:传播过程中的各因素的逻辑关联,以及内部的层次结构第四章大众传播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1.大众和大众社会的产生大众社会是在不断增长的社会差异和心理隔绝中产生的,“大众”并不代表数量级,而是一种社会组织模式:劳动分工、科层制、不同人口的不同消费方式,导致社会差异不断增大;传统价值观和规范崩解,正式的控制手段不断增多;心理异化造成的不信任,公开的简单传播活动变得更加困难;现代社会的人们更依赖于大众传播来获得所需信息。
2.大众传播的定义职业说: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信息活动集团说: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符号和讯息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组织说:现代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手段,以社会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3.大众传播的类型与发展过程3.1 大众报刊①政党和政论报刊(19世纪30年代前):以政治组织成员为主要发行对象,发行量低,订阅费用高昂②廉价“便士报”的出现是报刊大众化的标志:内容以新闻和社会事件为主发行量大;读者不限定阶层;广告收入成为主要经济来源3.2 电影3.3 广播电视3.4 互联网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传播速度实时性;节目内容海量性;信息形态多媒体性;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
第二部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1.大众传播的特点1.1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在西方国家媒介组织以公共法人和企业法人形态为主;在我国以采取企业化运营的公有制事业机构为主、企业法人形态为辅的形式。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有目的的传播活动。
1.2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是现代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
1.3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有着广泛的跨阶层、跨群体的社会属性。
1.4 大众传播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有着鲜明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烙印,与普通的物质产品有着显著区别。
1.4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内容与社会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息息相关,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每个国家的大众传播都有各自的制度和体系。
2.大众传播的乐观主义观点2.1 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早期的乐观主义观点以每国政治学家布莱士为代表,他认为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报刊的三种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作用: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反映读者意见的“测风标”3.1 报刊创造的公众3.1 舆论的组织和规范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3.1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和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解释与规定)社会遗产传承(社会教育)提供娱乐3.2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监视(收集情报)、协调(解析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播经济功能:收集关于资源和买卖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收集关于社会规范的信息、协调公众的意愿,行驶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施拉姆的分类法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同时其本身就是信息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①社会地位赋予②社会强制规范③作为负面的“麻醉作用”4.巨型跨国传媒集团的形成第五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第一部分大众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控制研究:大众传播是一种极强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必须纳入社会制度轨道,考察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对社会事务进行判断和评价时,不考虑事物本身内在规律,而是从外部权力和权威上考虑问题的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或国家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不存在的状态,自由被减至最低限度。
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②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④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又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念,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人们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接近真理的唯一的方法是保证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人们意见不可能相同,应承认他人权利的同时保证自己的权益见最终能够产生一般人所能承认的一般意见“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意义: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后来自由主义理论本身发生了蜕变,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今天则进—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冲击波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这个理论谈论的对象是意见,观点或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作为私有企业盈利活动的信息传播的性质和影响问题: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二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
4、民主参与理论产生背景:信息化:信息与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成员需要更多的信息和直接联系;垄断化:媒介垄断使得传播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民众影响和接近媒体的机会越来越少;①任何民主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垄断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5、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6、发展中国家媒介规范理论☆☆第六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媒介的多义性1)工具和技术手段: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2)社会组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第一部分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把媒介看作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1 媒介即是讯息1.2 媒介:人多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如,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1.3 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更多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