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人际传播学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传播概述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传播的内涵(一)共享说积极互动(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四)互动说(五)过程说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三,传播的分类四,传播的功能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实用性:托尔曼娱乐性:史蒂芬森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赖特:娱乐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个人角度1,实现自我认知2,建立和谐关系3,认识与控制环境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5,满足情感需求社会角度:1,传递文化遗产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两个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公共传播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三,符号分类法语言符号传播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非制度化的自发性较强的情景传播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双向性,反馈及时高频率的互动化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二,人际传播的学科性质第二节人际传播的发展轨迹一,人际传播的沿革(一)人际传播学的渊源: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二)真正意义上人际传播的发展20世纪60,70年代二,人际传播的研究方法经验学派:以美国传播学派为主要力量的主流传播学派从经验事实出发,利用经验型的方法考察社会现象。

实证主义传统:可观察,可测量,可量化批判学派:在法兰克福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要阵营形成的传播学派一开始就对美国的经验学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深刻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控制下的媒介总的来说:经验学派注重传播的小规律,批判学派注重传播的大问题。

怎样传与为什么传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融合是人际传播学派发展的呼唤第三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模式一,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用以指称一系列学者著作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以客我的身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不断考察,校正主我得过程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前提形成互动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里的意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语言、文字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双方有大致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

象征性互动理论- 理论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是具有象征行为活动的社会动物,而且这种活动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核心主题1、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建构意义,意义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要性。

2、自我概念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人们的这种自我概念便会是相对稳定的。

3、个人和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个体受到文化和社会过程的影响。

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二,社会模仿理论三,二级传播与意见领袖三,创新与扩散四,约哈瑞窗口五,认知一致性理论海德平衡论:海德最早提出一致理论,他关注个人在认知结构中对关联事物形成态度时的方式。

他假设“不平衡的状态产生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并认为平衡状态是“被感知的个体和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的共存”。

海德通过建立两个人和一个客观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模型,来分析平衡问题。

认为平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而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产生紧张心理,这包括一个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

不平衡状态容易向平衡状态改变,平衡状态则抵制改变。

费斯廷格认知不和谐论该理论最具普遍性,最具实验价值,与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行为有密切关系。

该理论认为:单纯考虑知识的两个要素,这些要素可能是不相关的,彼此一致或不一致的。

如果一个要素的对应部分总是追随另一个部分出现的话,这两个要素便处于不和谐关系中。

不和谐会产生心理矛盾,促使人减轻不和谐感,达到和谐,并且能动的避免不和谐的增加。

六,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八,社会交换理论九,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是海德平衡论的特殊模式,针对人们对信源及对信源主张的客体的态度,与海德平衡论相比,该模式能预测态度改变的方向和程度。

在该理论模型中,一个人接受信源主张,此人对信源有自己的看法,此信源的主张是针对某一客体的,而此人对于该客体也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人对于信源和客体的好恶程度决定调合或一致是否存在。

就是说,当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相似,而信源对客体否定时;或是人对信源和客体态度不同,而信源对客体肯定时,不调和会存在十,关于判断的理论社会判断理论深思概率理论人际欺骗理论人际传播的基本模式一,亚里士多德的传播模式二,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三,格伯纳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四,伯洛的传播模式五,神农—为佛的传播模式六,德福勒的传播模式七,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八,纽科姆传播模式九,韦斯特里—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十,克劳佩佛的人际传播模式人际传播的过程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一,自我表露自我表露:个体自愿地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发表出来的过程。

自愿,有意,真实评价尺度:自我表露的量,表露的深度,时间的选择,表露的对象,积极或者消极自我表露理论:不确定性降低理论:人际交往中,个体将不断寻求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而且以近似量的信息,同等程度的亲密来交换。

社会渗透性理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二是交往的深度。

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

社会互惠理论:人际交往就是“得到东西回报相应东西。

”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原则系统来控制隐私界限的可渗透性。

自我表露的价值: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对别人的了解加深人际关系二,自我呈现真实呈现夸大呈现虚无呈现收敛呈现投好呈现第二节人际认知一,人际认知的概念和类型人际认知: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对他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对角色的认知类型: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角色的认知二,人际认知的差异,特征和归因差异原因: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群体特征,个性差异特征:选择性,偏差性,防御性,习惯性,平衡性,认知分离归因:人们推断他人行为或者态度的原因的过程海德的常识心理学:人们希望将自己周围易变的环境归因与相对稳定的条件,从而预测并控制自己周围的环境。

戴维斯的对应推论型: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的那个意图,从而在某一个人的行为和其独特稳定的内在属性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

又称为内在归因理论。

凯利的归因立方体:归因时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和独特性信息三,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认知的结构:物质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自我认知途径:与他人的比较,分析活动的结果四,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言语判断行为判断神情判断服饰判断嗜好判断五,角色认知角色概念:社会和团体制定的处于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规范角色期待:对自己角色的期待,对他人角色的期待角色转换:生理周期中得角色转换,多重角色转换角色障碍:实现角色和扮演角色中发生矛盾的现象角色冲突:角色期待与实际差异引发内心冲突角色模糊:对于自己活着他人所扮演的角色不明确伪角色: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第三节人际印象一,印象形成的要素: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交往情境二,印象形成的过程:人际知觉;脱离客体的情况下所浮现的课题形象(包括联想,想象,认同和情感移入)三,印象形成的特点:协调一致性评定性四,心理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近因效应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

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