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区域环创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区域环创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区域环创的设计与指导申芸2019年8月17日幼儿园区域环创的设计与指导一、何为区角游戏?二、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有何?三、区角内容如何设置?四、创设区域有何要求?五、创设区域有何原则?六、创设区域注意事项七、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一、何为区角游戏?幼儿的区域游戏作为一种自主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

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

二、开展区角活动的意义有何?1.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活动、自发地学习;增进幼儿、师生交流,培养幼儿交往能力;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表现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常见的活动区角及功能有何?生活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生活模仿性操作与练习,发展孩子编、系、扣、穿、夹等基本生活操作能力。

语言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图书、图片、头饰、手偶等的观察、操作、拼摆等讲述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美工区:主要功能是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科学区: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科学小游戏及数学操作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数学能力和动手操作等能力。

建构区:主要功能是利用积木、酸奶盒、易拉罐、纸盒、玉米瓤等进行的建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动手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

角色游戏区: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主要有:开心娃娃家、小小美发屋、娃娃超市、快乐美食城、快乐小吃吧,小医院等。

主要功能是通过模仿各种社会活动,有助于幼儿学习各种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区角内容如何设置?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区角(1)小班关键词:温馨、暗示娃娃家区:活动围绕本区域为中心建构区:可以建构在娃娃区边上图书区:亲和但不随意其他:故事角、饲养角提示性标语很重要,温馨的家居感可以让孩子情绪稳定,操作内容以生活操作为主。

(2)中班关键词:丰富、提升图书区:规范、整洁表演区:形式多样、经常开展益智区:解构清晰美工区:材料丰富、最好提供幼儿不常用材料其他:音乐角、体育角让孩子动手、动脑,丰富幼儿的知识解构,提升孩子水平。

(3)大班关键词:幼小衔接、智力思维发展阅读区:自主、互相监管识字区:随课堂内容变更,系统性要强益智区:材料丰富,让孩子参与教具制作(棋类的加)其他:探索角、机械角摆放、分区逻辑性要强、易于孩子自取自拿。

四、创设区域有何要求?(一)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要对孩子现有情况有所提升。

根据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引导幼儿开展系列区角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建构区,结合小班幼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点和小肌肉群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

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和精密性,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二)根据幼儿兴趣点设置区角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支持为辅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兴趣及性格方面各有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点。

如有的区域男孩喜欢,有的区域则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欢科学区,有的则喜欢美工区,不同年龄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点也在不断的转移。

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时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区域。

(三)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无论是什么游戏活动,孩子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可以借助设置自由、开放的区域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将日常未完成的教学内容、幼儿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巩固掌握相关的知识经验。

例:数学区、语言区、美工区等区域活动便可以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来设置。

五、创设区域有何要求?(一)自发性原则(1)以桌子、柜子、隔板等物体将活动室划分为各个游戏区域,幼儿有选择的余地,能够专注地游戏,减少喧闹及攻击性行为。

充分拓展班级游戏空间,并且避免过多地频繁搬动,占用游戏时间。

(2)用不同质地的铺设物(地毯、地板革、塌塌米)来暗示区域的界限或改变光照明度,即界定了游戏的范围和特性,可以增加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动。

铺设物还有利于减除噪声。

对于小班儿童来说要准备鞋套,否则幼儿会因为惧怕换鞋(不会系鞋带)而不能自由地游戏。

(3)各区域之间要留有清楚的走动线,引导幼儿的正常游戏,避免正在进行中的游戏被打扰。

(4)分隔物的高低视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变换,小班幼儿需要相对开放的空间,分割物不要太高,使幼儿能随时看到教师,增加心理安全感,也便于教师指导。

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分隔物以幼儿坐下来区域独立成一体,抬起头能够看到教师为宜。

大班儿童自我独立意识较强,分割物最好由幼儿自己选择决定其封闭程度。

(二)相容性原则(1)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使幼儿能够产生互动行为。

例如:娃娃家与建构区相邻,便于两区之间的交往。

大型建构区与小型建构区安排到一起便于激发更多创意。

(2)考虑幼儿的需要将需要用水、采光的区域放在便于取水、靠近光源的地方。

(三)可变性原则(1)可以将作为分隔物柜子下面装上万向轮,或用屏风、布帘等物来分隔区域,使幼儿能够弹性地变换和组合游戏区。

(2)充分利用空间,相邻区域共用分隔物,使材料能相互通用。

(四)多样性原则(1)每个区域的材料应有分类架或游戏筐,便于幼儿选取和整理,减少无效游戏时间。

(2)区域分类不要过细,使幼儿失去选择的余地。

例如:手工制作区不要分为纸工区、泥工区、绳编区,可将三类材料摆放到一个区“手工制作区”,幼儿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材料创作。

(五)转换性原则(1)区域的空间分隔是动态的,经常变换区域的位置,引起幼儿的新异刺激,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

(2)教室的桌子最好是两人共用的长方型,便于幼儿搬动组合。

架子、隔板、地面铺设物也尽可能移动,使幼儿能够移动和转换。

(3)阳台不要全封闭,使幼儿能够透过栅栏向下看到户外的事物,一目了然,转换幼儿的观点和视角也便于室内外游戏的有机结合。

(4)室内装一面大镜子,增强幼儿对身体的感觉和拓展视觉空间。

(六)互动性原则(1)鼓励幼儿参与环境设置,改变区域环境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2)游戏初期视空间大小规定区域人数,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逐步放宽限制,由幼儿自行决定人数。

(3)室内外游戏有机结合,将室内游戏转移至室外,室内外之间自由移动,充分利用空间,使儿童游戏水平能够迅速提高。

(4)实践表明:围坐的方式更便于儿童之间的互动。

操作台面不要靠墙,应能够便于幼儿围坐,欣赏同伴作品,相互交流经验。

六、创设区域注意事项:(一)应注意空间上的挖掘(二)应该注意动静的交替(三)区域应该是独立而开放的(四)安全应该是区角布置考虑的前提(五)材料的投放要丰富多样(六)尽量利用本土七、区域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一)区域活动的设计、准备区域活动的设计,设计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活动,而是活动的材料、环境。

在幼儿园每个班都会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身心特点、发展需要及本班活动主题等开设若干活动区,活动区设置好以后,接下来教师就要创设活动区的环境了。

那么怎样才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呢?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1) 突出特色。

要根据各个区域进行有特色的布置。

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

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图书、头饰、手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

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纸、彩色笔、油画棒等,还可以再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在美工区最重要的是要设置一面幼儿作品的展示墙或一块展示台,可以让幼儿粘贴、摆放自己觉得满意的作品。

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

在音乐区、表演区投放一些简单或自制的乐器、头饰、自制服装等。

当然各个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还要考虑不同班级、不同时期的主题,根据每班主题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做相应的调整。

(2) 引发学习兴趣。

在创设区域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儿童只有在新颖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在其他任何活动中无法体会到的快乐。

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物设置悬念,例如:美丽的春天到了,在自然角中饲养了一些小蝌蚪,孩子们围着小蝌蚪看呀、说呀充满好奇:小蝌蚪的眼睛长在哪里?小蝌蚪喜欢吃什么?小蝌蚪变成小青蛙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教师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幼儿渴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幼儿每天进行观察,从而让幼儿对小蝌蚪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展开思维的翅膀,去主动探究有关小青蛙的知识。

(3) 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互动的前提是幼儿要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看懂、读懂环境。

“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隐型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幼儿看得懂,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解释“指示牌”的意思,往往这种解释是一种曲解,造成活动预定目标的偏离。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班的教师布置了一个小剧场的活动区,两边有积木搭成的台阶,中间是舞台,上面摆有各种表演道具,可是活动时孩子们却跟着背景音乐反复地走台阶,根本没有理会旁边放置的各种表演道具。

后来另一位老师把“台阶”撤掉,其他老师坐在“舞台”前的椅子上,安静等待,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拿起来“道具”,随着音乐跳起舞。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言语上的指导,造成幼儿前后行为的不同,实际上是环境在起作用。

先前的环境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设的,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成人去过剧场,知道要通过舞台两侧的台阶才能上舞台,但这点恰是幼儿实际生活经验中缺乏的,在他们的经验中,“台阶”就是意味着“上楼”、“下楼”,所以才会造成最初幼儿反复走台阶的现象。

当后来把“台阶”撤掉后,教室的空地符合了幼儿对“舞台”的认识,才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朝着预设目标进行。

因此我们创设区域环境首先应考虑到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要让环境能与幼儿对话,这样幼儿才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原有经验。

2、活动材料的准备和投放。

这方面的内容专家学者们都进行了很多探讨,大家对此已经有不少了解,我只是把一些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综合了一下。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

我们怎样投放材料,有哪些可遵循的原则呢?(1)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原则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材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安全性: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