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笔墨纸砚”【摘要】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
《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原料发展过程智慧【正文】有别于西方油画的油性颜料和刷笔性质的油画笔,笔墨纸砚是画中国画的传统工具。
《论语·魏灵公》里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笔墨纸砚的一些发展历史、运作原理对于其画好中国画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广博丰饶的大地,孕育书写工具的温床。
笔墨纸砚技术的诞生与流变,蕴含了物尽其用的朴素情感,绽放出器物与先人心灵对话的智慧灵光。
安徽宣城,古称城宣州,是历史悠久的制笔中心。
当地人相信蒙恬造笔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州。
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因统帅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而青史留名。
同时他发明毛笔的传说流传久远。
公元前三世纪晚期,组织严密的秦军发动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作为这支队伍里的将领,蒙恬的征战岁月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战报、文书。
然而老式的毛笔却不能满足便捷书写的需要。
原始的制笔工艺,笔头的笔毛通过丝线包裹在笔杆外围,然后涂漆加固。
这种方法制作的毛笔,因为笔头的中空结构,容易分叉,影响到使用效果。
在打仗的间隙,蒙恬带领部下对毛笔进行了改良,将笔头嵌入腔内,由外裹式到内嵌式的形制改变,使笔头和笔管融为一体,新的毛笔就这样诞生了。
竹子是笔杆制作最常见的材料,笔头是动物的毫毛,把它嵌入竹制的笔杆内,这是中国毛笔的基本样式,这种样式从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毛笔诞生后,许多动物的羽和毛都被作为笔头的原料,不同弹性、强度的锋颖激发着历代笔工的想象,甚至连人的胡须、胎毛都可以用来做笔。
经过历代先人的发展尝试,取自野兔、黄鼠狼、山羊的笔头原料,最终形成了兔毫、狼毫、羊毫三大品种。
每当进入秋季,气温降低,野兔会新长出细毛用于保暖。
这些细毛是制作兔毫笔笔头的最佳原料之一。
同一只兔子,部位不同,毛的质地也不一样,背部黑颜色的黑尖是最好的紫毫。
兔毫笔属于健毫笔,笔豪挺拔尖锐,适于表现硬的笔触。
羊毫笔的品质,首先取决于羊毫本身的质量。
湖州一带山羊素有盛誉,尤其是身体健壮的育龄公羊,腋毛的尖端锋颖长而匀细、性柔软,是笔头原料的精品。
长锋羊毫锋长、柔软、蓄墨量大,使用时用锋中正,能提能按,纵笔顺利、运转圆润、回旋适意,一旦运用得当,就会产生枯润成趣、墨色多变的绘画效果。
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
历史上,丰富的笔头原料,带来了多样化的毛笔选择,为书画家个性风格的展现提供了空间。
从古到今,毛笔与中国绘画一路同行,一管之笔,源于自然,来自手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书写工具,软笔、柔毫,中国人手中的毛笔,凝聚着生气淋漓的精神与气象,触发了无穷展现的可能与想象。
古代制墨,多用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松烟墨。
烟是动植物未尽燃烧而生成的气化物,烟遇冷而凝固生成烟炱,烟炱有松烟炱和油烟炱之分。
烟是制墨的重要原料。
中国制墨所采用的烟料,可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历史最为悠久。
古代徽州,大山怀抱,丰富的松树资源、纯净的水质和精湛的工艺,是徽墨一举成名的秘籍。
笔出狡兔毫,墨出青松烟。
从汉代开始,最早的人工墨大多以松烟为主要原料。
古法烧烟的流程,要点在于封闭的烟道。
搜集松枝燃烧产生的烟,由此制作的佳墨一枚,可与黄金等价。
“松蟠山谷、冷光翠色、富含脂肪、细洁清烟。
”正是王宾虹在《论造墨》中对松烟的描述。
把松根剖开来之后,出现像鸡肉丝一样的材质的油性是最好的,油性越好的墨的清远度、质感越好。
松烟墨特点是浓黑无光,入水易化。
宜画人物须眉、翎毛和蝶翅等。
公元二世纪之前,矿物质作为绘画原料曾经大量运用。
伴随着人工墨的使用,中国画的颜料如朱砂、雌黄、青雘等,一直取材于大自然。
天然的原料,随类赋彩的丹青妙笔,浓郁、鲜明、典雅,创造出中国画的色彩风格。
秋天,油桐籽收获的季节,木油桐的种子藏在果实里,种子榨出的油俗称桐油,它是油烟制墨原料的一种。
利用油烟代替松烟制墨,以摆脱松树供不应求的困境,属于徽州古代制墨师的首创。
黄山屯溪老街,新安江畔,上好的桐油,利用灯草引燃油料,再用容器罩在火焰上方,这时将容器熏黑的烟,就是制墨所用的油烟。
油烟墨的特点是“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
屠隆《考盘余事》卷二:“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
”,这是很好的概括。
砚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
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
广州肇庆,古称端州,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就出自于此。
横渡西江羚羊峡,目标对岸的斧柯山,这是一千三百年前古人开采砚石的必经之路。
江水下方,河床底部的岩层深处,埋藏着最优质的砚石层。
阴冷的坑道,地处西江水面一百米以下。
古代中国,用作制砚的原料广泛,而以石质砚最为常见,端砚之所以独领群砚风骚,在于它有助研磨、发墨的石质,也在于它天生丽质的石品。
在纸张发明之前,缣帛是绘画很好的载体。
养蚕、缫丝、丝织,是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发明。
传说黄帝的后妃螺祖开始养蚕,并发明织丝法。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织业已相当成熟。
缣帛柔软轻便,幅面宽广,宜于画图, 但其价昂贵,普通人用不起。
幅员辽阔的中国,植物种类数以千计,但适用于造纸的树种则寥若星辰。
纸出现之前,现存最早的中国文字刻在甲骨上,直到竹简翻动的响声迎来“百家争鸣”的时代。
纸浆造纸术的灵感来自处理纺织原料的启示。
漂洗蚕丝,总会在水面留下一层白色的絮状物,此情此景,让工匠们灵光闪现。
树皮、碎布、麻头、渔网等等,经过原料分解与组合的无数次试验之后,造纸术开始诞生。
纸的发明,让人类文明告别繁复重负,一路轻装前行。
中国书画的专业用纸,为什么会是宣纸?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
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
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
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宣纸是历代工匠改良的结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霜降之后,安徽泾县迎来了独有的青檀砍条季。
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它表皮中的韧皮纤维层叫檀皮,是宣纸制作的主要原料。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风格流变,纸不仅是参与者,还是最敏感的接受者。
在檀皮纤维应用之前,水墨的载体分为绢本和纸本,经过处理加工的纸本俗称熟纸,因为具有良好的受墨性,曾一纸风行。
宣纸润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强,不易变色,。
这与生产它的纤维及工艺有关系。
目前,中国故宫博物馆、其他国家的博物馆里基本上都保存有宣纸画的画。
如一千多年的唐代古画,能保存至今,如果是其它纸的话,早已掉色了。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少虫蛀,寿命长。
宣纸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
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全世界的书画用纸,没有宣纸这样好的质量。
敦煌写本,4到10世纪大多使用麻纸。
日本皇室馆藏的“丧乱三帖”、王羲之的书作精品唐摹本,用皮纸写就。
四川夹江纸,张大千曾经大量使用竹纸来绘画。
迷人的植物界,差不多任何植物都拥有纤维体,但只有那些纤维含量多、容易处理、来源充足、成本低廉的植物才最适合用来造纸。
电子显微镜下,檀皮的细胞布有较多的纤维长轴,平行皱纹细密,分布均匀,浑然天成的结构,易于留住墨痕。
淡墨与水逐步向外扩散,重墨自分水线,互不混融。
加上皮和草长短纤维交织,有机结合,使水墨扩散均匀,墨润十足。
唐代绘画大多为绢本,毛笔主要适应勾勒细线的需要,晚期出现了较为柔软的长锋笔。
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并峙,为摆脱工致细丽的匠气,文人开始尝试纸上作画,元代文人山水画异峰突起,纸的贡献不可小觑。
黄公望用墨先淡后浓,而生纸受墨而化,平添滋润生气的效果。
徐渭用纸用墨,如同他风格诡异的作品一样,陷阱重重。
墨色气象,暗藏章法,貌似一味挥洒,但却收控有度,得之为造化。
以徐渭的花鸟写意为起点,生宣纸、长锋笔迎来了全盛期。
化之在本心,以徐渭的艺术造型为典型,激烈的生命冲动,在纸上风卷舒云。
宣纸按加工方法一般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留之艺术效果。
写意山水多用它。
生宣作画追求的便是这种“多变”的墨趣,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非熟练者不易掌握,也正是这种神奇的多变性,吸引了自古至今无数的名人巨匠在追求墨韵、变化的方面付诸了不懈的探索,至今未间断。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
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
生宣则吸水力强。
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
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
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触纸面,水分立即散开的即为生宣、凝聚基本无变化的,即为熟宣,散开的速度较慢的为半熟宣(亦称煮锤宣)。
宣纸中檀皮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
集萃万物生长的精华,获取博采众长的灵感,中国文房四宝的演进,伴随着中国人生存活动的延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它通过手工工艺,传递劳动、智慧、创造和情感,激发了中国人的艺术生活,见证中华文明走向思想、知识、文化与艺术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