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

后弃医从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 正传》。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刻“早”字的故事: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

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鲁迅曾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我不配鲁迅表明了原因:“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这赏金)。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这赏金)。

”《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凡·伊登的代表作,是一部寓意深刻、境界开阔的童话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约翰的孩子,带着小狗,划着小船,独自离家,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畅游,最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回归现实生活。

鲁迅对该书盛赞有加,称之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

毫无疑问,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具世界性眼光的作家之一。

他认为有资格获得诺奖的,必须是世界顶级大师,而这份荣誉,中国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作家当下还难以企及。

鲁迅明白,之所以有人想提他的名,不过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对诺奖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但是,鲁迅觉得决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就可以在提名和评选上取巧。

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祝福》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Array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

可是祥林嫂两次守寡,被认为是不祥人,深为主人嫌恶,祝福时一切祭器、供品都不许她沾手。

在极度的精神恐惧中,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便将积蓄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做替身,以赎‘罪孽’。

到冬至祭祀时,主人仍大声呵斥,不许祥林嫂沾手。

从此,她失魂落魄,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终于被鲁家撵出去,沦为乞丐。

在一个除夕之夜,祥林嫂在爆竹声中倒毙在雪地里。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

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

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 Q 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

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

阿Q 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

阿Q 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认识糊涂,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作品突出地描绘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许多复杂的因素。

阿Q 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

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 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

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出现在阿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

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遵循主体的需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在思想熔铸的时候,又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使某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Q 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

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

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五经”中耗掉了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懒惰的恶习,不会营生。

为生计,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

即使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他还要用手慢慢地走到酒店去喝酒。

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孔乙己却能在瞒和骗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别人难懂的之乎者也为自己遮丑,显示自己的学问,并以腿是“跌断”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

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作者用无情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识时,也表现了一定的同情心,特别是写到他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从不拖欠等情节,一再表现了他心地善良,从而更激起读者对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愤恨。

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出生时正好是农历“立春”,因此父亲给他取名为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

“舒”字一拆为二,“舍”,舍弃;予,我,指自己。

它有舍己为人的含义,并有奋发自力,舍我其谁,不依赖别人,自力更生的意思。

他之所以起笔名,一是习惯于北方朋友会面时亲热的叫法,如老张、老王、老李之类普通称呼;二是这“老”字含有一直、永远的意思,也就是一直、永远地“舍己为人”。

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语言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背景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新中国建立后,他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四世同堂》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

冠家最终在靠出卖女儿色相的帮助下取得了妓女所所长的职位。

瑞丰在妻子的帮助下进入教育局担任科长,不顾瑞宣的反对变相为日本人做事服务。

一边在敌人的一番拷打之后,钱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产下一子。

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打击后,钱老人逐渐认清日本人的面目,独自一人在北平城内开始进行抗战。

国都灭了,能有家吗?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在岌岌可危的中国,家也只是行将灭亡的大厦底下一只难以苟活的蝼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