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冯谖客孟尝君》基础知识储备
《冯谖客孟尝君》基础知识储备
补充注释
孟尝君,姓田,名文。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 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 一次田文趁其父闲暇时问道:“子之子为何?”父回答说: “为孙。”又问:“孙之孙为何?”再答:“为玄孙。”“玄孙 之孙为何?”回答说:“不能知也。” 田文接着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君用事相齐,至今 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 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裋] 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 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田文以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告诫其父,作为国家的重臣,要 以国家事业为重,而不要仅仅顾念一己之私。 田婴听完这番话,幡然动容,尽弃前嫌,非常厚爱田文。 于是 “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在儿子田文的主持之下,田 婴门下“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各诸侯国君“皆使人请薛 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史记· 孟尝君列传》),田婴最后立田 文为太子。田婴死后,田文袭其父在薛地的封爵。
二、分析课文
1、概括故事情节,据此分析冯谖和孟尝 君的性格特点,说说这两个人分别给予 你哪些启示?
2、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
三、专题探究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冯谖客孟尝君》 为例,分析《战国策》的特点。
一、实词:
(一)通假字: “属”通“嘱”,嘱托,转 1、使人属孟尝君: 达意愿。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通“债。 3、而性懧愚: “懧”通“懦”,懦弱。 4、何市而反: “反”通“返”,返回。 “徧”通“遍”,普遍,都。 5、券徧合: 6、孟尝君不说: “说”通“悦”,高兴。 7、后朞年: “朞”通“期”,一周年。 8、寡人不祥: “祥”通“详”,审慎。 9、无纤介之祸者: “介”通“芥”,小草。 10、不拊爱子其民: “拊”通“抚”,抚爱。
4、为: 寡人不足为也: 动词,辅佐。 无以为家: 动词,养活。 介词,替、给。 为之驾: 寡人不敢以先生之臣为臣: 动词,作为。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介词,替、给。 请为君复凿二窟: 介词,替、给。 5、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冯公有亲乎: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姑反国统万人乎: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三、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② 西游于梁 ③ 立宗庙于薛 ④ 文倦于事,愦于忧 ⑤ 食以草具 2、宾语前置: ① 以何市而反 ② 客何好 ③ 贫乏不能自存 3、定语后置: ①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② 诸侯先迎之者
(二)省略句: 1、省略介词“于”: ① 愿寄食(于)门下 ② 迎君(于)道中 ③ 仅得免其(于)死耳 2、省略宾语: ① 左右以(之)告 ② 无使(之)乏 ③ 食(之)以草具 (三)被动句: 1、文倦于事,愦于忧。
补充注释
•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 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 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 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 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 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 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 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 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 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 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 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 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 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二、虚词:
1、以:左右以君践之: 动词;认为,以为。 食以草具: 介词,用,拿。 左右以告: 介词,把。 无以为家: 介词,用来。 2、乃: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就是。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副词,才。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却 3、其: 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 齐其闻之矣: 可能。 因烧其券: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 孟尝君怪其疾: 第三人称代词,他。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代词,自己的。
补充注释
齐愍王二十五年(前299)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 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 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 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 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把他囚禁起来,图谋杀掉。 孟尝君知道情况危急就向昭王的宠妾求救。那个宠妾提出的 条件是得到孟尝君的白狐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狐裘, 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 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 有一位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表示能拿到那件白狐裘。当夜他化 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白狐裘,拿 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就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 放了孟尝君。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 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第七段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 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 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 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 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 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扩展阅读
《史记·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返回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 孟尝君客我: 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② 孟尝君怪之:
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③ 先生不羞: 形—意动用法,以……为羞愧。 ④ 孟尝君怪其疾: 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⑤ 不拊爱子其民: 名—意动用法,以……为子。
2、使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 使……空出来。 富而兵强 使……富裕;使……强大
(四)判断句: 1、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 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 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 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 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 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失去创造力。
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 改了姓名逃出城关。 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 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专车飞奔而去 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 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 急,宾客中有个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 着一齐叫了起来,他们便立即逃出函谷关。出关后不久, 秦兵果然追到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只好回 去了。 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 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终于靠着 这两个人解救了他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 不分人等的做法。
冯 谖 客 孟 尝 君
战 国 策
学习目标
一、复述并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及启 示。 二、分析表现手法。 三、探究《战国策》的特点。
第六段
后朞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 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 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 之。”冯谖曰:
3、名→动: ① 衣冠而见之: 穿戴好。 ② 因而贾利之: 谋取利益 4、名→状: ① 西游于梁: 向西。 ② 晨而求见: 在早晨。 ③ 因而贾利之: 用商贾之道
(三)古今异义: 1、就国于薛: 封邑。 今义: 国家。 古义: 2、迎君道中: 古义: 半路。 今义: 路途中。 (四)一词多义: 1、辞: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告辞。 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推辞。 2、顾: 顾先王之宗庙: 顾念,看在…的份上。 孟尝君顾谓冯谖: 回头看。
第八、九自然段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 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 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 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 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 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 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