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深度报道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深度报道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第三,坚持“两个以上独立消息源”原则
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消息源对同一事实的描绘基本 一致,才能基本确认新闻事实。 两个关键词: 消息源应两个以上 不同消息源应相对独立,即没有“串供”的可能。
第四,关键消息源要反复核实 第五,慎用匿名消息源
调查性报道中的匿名消息源,即“深喉”(内部知情人 士),对于记者来说面临着两难: “深喉”既知情,又要在报道中隐藏身份,那么,如何 确保“深喉”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呢?所以对于匿名消 息源的使用应慎之又慎。
罚没款和败坏专政机关声誉而被清除出公安队伍(陈本昌 虽已死亡,将他清除出公安队伍的文件照样收进了他的档 案,他已永远无法将功补过)”。 署名“于洋”的作者是南昌铁路分局文联的刘玉顺, 整个报道是一篇虚构的作品。《南方周末》的编辑与领导 在审阅这篇文章的时候,曾经因为情节的离奇和新闻要素 的缺乏而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他们多次与作者联系,要 求提供新闻来源以及准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但因作 者出差外地一直没有联系上而放弃了严格审查把关的职 业……由于我们在思想上认为这篇稿件的可读性强,担心 迟发被别的报刊抢先发了,加上考虑到作者又是本报熟悉 的老作者,过去在本报发表的文章均没有出事,于是轻率 地决定发稿,以致酿成大错”。 由此可见,有些信息源过去值得信赖,但未必现在或 将来依旧值得信赖。任何时候,记者、编辑都要保持独立 判断,对信息源的可信度进行审慎评估。
二、消息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三)善用新媒体来获取消息源 深度报道从业者是新闻工作者队伍中使用新媒体技 术比较频繁的职业群体。
记者常使用社交媒体(微信、微博、QQ等)建立职业交 流群体,这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借助同行关系寻找消息源; 二是,交流采访线索,比如某个记者拿到一个“猛料”, 但可能因“异地监督”的关系无法跟进,那么,这就可以介绍给 合适的记者。
(五)避免滥用专家消息源 深度报道记者常常要采访专家,但要避免滥用 专家的消息源。 一个基本原则是,采访专家不能只看重头衔大 小、地位高低和知名度,而要以研究领域和研究专 长是否与所报道的题材相符为判准。
比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叶朗谈及被记者采访的经历 说:“有时候,记者打电话说:‘叶教授,我们正关注某 个问题,您有什么想法?’我说,没有什么看法,我没有 研究。‘哎!你不需要研究,你随便说两句就行了!’我 怎么能随便说两句呢?我说话也得有责任心吧?”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信息源使用的规范:
——新闻稿件必须有五个以上独立的新闻源。 ——稿件中涉及事实和数据、引证观点和分析,必 须明确交代信息来源。消息来源必须是具体的人, 具备完整的单位名称、职务和名字,禁止“××集 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类“某某单位说”的 表述。 ——消息源正确的介绍顺序是:“单位+职务+名 字”,不得出现“李主任说”这类表述。
二、消息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研究和熟悉消息源 对重要的采访对象或者能够长期拿到线索的人物, 深度报道记者需要对其成长背景、职业生涯和性格特 征有足够的了解。 如何了解?一个必要的手段是对消息源做一类似编 年体式的大事记,从而对他的人生的重要转折等做到 心中有数。
二、消息源管理的基本策略
(二)建立和更新专家数据库 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一般都会建立一个覆盖各 行业、各层次的专家资源库,并且以数据化的方式不 断更新和完善。
第三章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管理
• 能否找到核心消息源,往往决定着深度报 道最终能否揭露核心事实;
• 同时,对消息源进行鉴定、甄别、核实又 是深度报道记者的基本功。
• 鉴于此,本章对深度报道消息源管理的基 本知识进行介绍。
第一节 消息源的关系管理
一、什么是消息源?
▲深度报道的消息源,也就是深度报道可获取
具体来说,我们把深度报道消息源的使用规范概括为五个方 面:
第一,慎用单一消息源(尤其网络消息源)
对深度报道来说,单一的消息源往往是危险的,尤其 是网络消息的来源。有时候,一些都市报常常以“据网络爆 料”的消息来发表报道,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 以人物类深度报道为例,仅仅采访报道对象本身是远 远不够的,还应当采访被报道人物的同学、父母、同事、对 手等,要对人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比较透彻的了解,能采访的 人越多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保护匿名消息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
闻职业伦理。
例子:《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 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 伍德沃德和卡 尔· 伯恩斯坦依据线人“深喉”的消息,捅开“水门事件” 的内幕,导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下台。 在报道过程中,两位记者对“深喉”做过承诺,多年来守口 如瓶。直到2005年,作为“深喉”的马克· 费尔特(美国联 邦调查局前二号人物、尼克松时期的FBI副局长)自己站 出来说“我是深喉”,才使得“水门事件”的深喉之谜为世人 所知。
第三节 消息源运用的基本规范
一般的消息写作,如果有目击者或者知情人向记者 详述了事件的相关信息,记者通常会“有闻必录”,或者 用直接引语的方式来客观陈述事实。 但在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中,由于相关事实 往往包含利益冲突或者对被揭露一方的监督力度会立竿 见影,因此,需要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更加审慎的使用信 息源。 例子:《瞭望东方周刊》关于信息源使用(六)善于维护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基本上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情感型关系,比如基于血缘所建立的 关系,类似于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等等; 第二种是交易型关系,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就是 这种关系,你帮了我一把,我就要还你一个人情; 第三种是混合型关系,介于情感型关系和交易 型关系之间,既有情感,也有利益。
比如有位记者有个笔记本,里面记载着各行各业知名 人士的联系电话乃至家庭住址,每个人名后面有不断添加 的标注,如在什么时候看过这些知名人士写的论文,或者 这个名人的职业现状和性格特点等。 如果需要采访那个人,记者就可根据这些记录找到专 家,比如可以说“上一周我正好看过你在某个杂志上发表 了一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很有意思,这次我们要报道的题 材跟你的研究有关系,想请你再结合这个题材深入谈谈观 点”。
案例:《南方周末》“袭警案”报道
1993年7月30日《南方周末》第五版“人与法”发表 了一篇题为《袭警案》的报道。 主要内容是:在地处“三省交界之处的B市”,一个 犯罪团伙杀死了一位警察陈本昌和他的幼儿,并且侮辱了 他的妻子,做下了B市“首例袭警大案”。公安干警多方 侦察此案不得头绪,最后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案情大白: 作案团伙是一对夫妇和B市某出租汽车公司调度。原来, 这位调度有一天临时代人顶班,遇上了这对声称从南方来 旅游的夫妇,但是他们北上的真实目的是结婚多年未孕, 希望找人“借种”。正当这位调度和那位妻子缠绵的时候, 陈本昌和另一位警察出现,“指出‘借种传代’行为的 ‘社会危害性’和‘恶劣性质’”,对他们按治安管理处 罚条例处以罚款,金额达2200美元和19000人民币。为了 报复,这对夫妇和出租调度杀死了陈本昌和他的儿子,在 瓜分了他们认定陈本昌是“用各种非法手段巧取豪夺来 的”20多万元人民币之后出逃。 文本,作者交代这起“袭警案”的结局:“残杀陈本 昌一家的罪犯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陈本昌和江志坚因 为执法犯法,多次利用职权侵害群众利益、贪污应缴
选题的来源、可采访的关键对象和可获取事实的途 径。 ▲消息源的社会意义: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消息源是新闻生产的 基础; 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说,消息源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新闻报道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机制(那些在媒体 上发声,具有媒体话语权的人,往往在现实社会生 活中具有比较高的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比如官员、 企业家、学者等等)。
记者与消息源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之初大体上属于交易 型关系;但是交易型关系是不稳定的,记者应当在关系之 中注入情感,使其转变为混合型关系。那么记者和消息源 之间的距离就会大大拉近。 比如一位新闻周刊的记者说,他会为一些自己长期联 系的信息源(如县长秘书、市政府副秘书长等)订阅一份 报纸。这样的话,当对方每周拿到该报、每次阅读该报时, 就会自然地想起这位记者。每当当地发生了什么大事或者 有什么新的“猛料”,对方或许会给记者发一个信息。
基本规范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报道选题涉及重大公共利益。 其二,别无其他消息源。 其三,不涉及评价,只关乎事实。 其四,编辑部内部的把关流程。一般编辑部内部有规 定:记者必须把采访对象是谁告诉总编,也就是报社内 部多一个人或者多两个人对记者的报道进行把关。这种 编辑部内部的把关和确认机制,一方面对记者是一种保 护,另一方面也是监督。
二、消息源的可信度评估
消息源事关重大。因此,如何对消息源所提供的 事实可信度进行甄别、鉴定,十分重要。 美国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人协会主要依据下列标准 来判断消息源的可信度:
▲消息源是怎样获取他知道的东西的? ▲消息源的观点有多大的代表性?别人知道这些吗? ▲消息源过去的可靠性和声誉怎么样? ▲消息源提供信息的动机是什么?他能得到或失去什 么? ▲记者同消息源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使用这个消息源?是匆忙中临时引证吗?这 个消息源使用过度吗? ▲还有其他能帮助记者查证消息源的信息吗? 其中最终要的是红色字体的两点。
第二,消息源的“三角定位法则”
所谓“三角定位法则”,即是当记者在做一个利益冲突 的复杂题材、事件或现象报道的时候,要尽可能找到三种 性质的消息源,包括中性的、正面的和负面的,这样才能 防止偏听偏信。 比如,记者去报道一位企业家,如果采访他现任的下 属,得到的答案基本差不多,肯定是偏于正面的评价。因 为他的下属们,和他之间是有利益关系的,一般不会去讲 老板的坏话。 对于记者来说,如果要全面了解这位企业家,还需 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去采访下列三类人: 一是,从这个公司离职尤其是因为跟老板闹矛盾而 离职的那些人,他么可能会相对客观地讲出老板的一些不 同看法或者有所保留的态度; 二是,采访这位企业家的竞争对手,他们或许会提 供一些在商战中该企业家“不择手段”的做法。 三是,以上两类属负面信息源。此类信息源可能基 于自己的私利受损,对这位企业家的批评也可能不够客观。 所以,还需要中立的消息源,比如长期报道这个企业的财 经记者、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企业协会的负责人,或者 对这个企业有观察和研究的经济学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