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设计教学背景
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设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创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关心祖国科技发展,正确认识好奇心,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终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分析
目标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和分析信息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知道科技发展靠创新,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知道并正确认识和利用好奇心。
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
难点:科技创新的意义;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联系。
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科技发展靠创新”和“由好奇到创新”两目。
第一目:通过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向学生指明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列举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使学生感受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发挥的巨大作用。
第二目:通过和
向学生介绍“葛晓峰”和“瓦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感悟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受,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图片及《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图片,师生共同感受我国科技创新的伟大成就。
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有何感想?(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思路:通过视频使同学们,感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板书课题:创新与科技发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1:科技发展靠创新
展示材料: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
火的发现,将人类送上了文明的第一级台阶,人类从此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文字的创造,使人类将自己的智慧结晶永久传递、永恒保存;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逐渐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诞生,给人类的智慧插上了新的翅膀;因特网的应用,使“地球村”的村民们在网上恣意遨游。
想一想: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思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依靠创新,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技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创新的结果,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技发展靠创新,生活的每一领域、生命的每一步都呼唤着创新的智慧。
教师: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已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让我们看看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新趋势。
多媒体展示:
科技发展新趋势
1.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提出“赢得未来”构想。
随后,白宫在2月4日发布题为《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繁荣》的报告。
凸显了美国力图通过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巩固全球竞争优势的决心。
2.2009年4月,日本公布了“数字日本创新计划(ICT Hatoyama Plan,亦称ICT鸠山计划)纲要”。
其目的是在数万亿日元的ICT行业创造新的市场,鼓励基于新增长策略的ICT投资行为,向ICT产业投入资金。
达到在2015至2020年使信息通信产业总值翻倍的中期目标。
3.目前,俄罗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纳米技术及核能技术,努力保持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
政府出台的《2020年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的文件,将创新的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促使俄罗斯的经济转化为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4.2010年3月1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教师设疑:1.从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重视创新,竞相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你对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有什么新的认识?
2.为什么美、日、俄、中各个大国都不约而同通过创新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设计思路: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探究2:由好奇到创新
教师:那么,什么是创新呢?让我们阅读相关链接
创新既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也以是一种新方法、新设计、新发明。
也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同时也专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造。
师讲:张衡因为好奇于满天的星星而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万有引力定律来自于牛顿对一个苹果落地的思考,瓦特对开水壶的好奇而发明了蒸汽机。
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许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在好奇心的指引下他们才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
学生阅读课本“葛晓峰的故事”,思考: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学生思考、回答)
师: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有了好奇心就意味着一定能成功吗?(学生展开讨论)师:生活中,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有所发明创造。
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
(三)小组合作,共同提高:
多媒体展示:小小发明家:
材料一: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的学生在演示他们制作的“自适应可翻转探测车”。
材料二:中学生王一丹、刘致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王一丹发明的“清洁油瓶”,刘致江发明的“多功能写生水桶”荣获全国“创新发明奖”,并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问:(1)这些同学的发明创造依靠的是什么?
(2)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谈谈你打算怎样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思路: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动脑。
你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机结合。
(四)思想交流,知识拓展:
1、创新人物:
说出你知道的几位科学家的名字,并试着讲一个他们的科技创新的故事。
2、你知道这些奥秘吗?
UFO是什么?有没有外星人?如果有,他们在哪个星球上生活?
人的心脏为什么会偏左边生长?
动物有语言交流吗?
埃及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学生分为5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
课堂小结:同学们,让我们进入课堂小结环节。
收获季节---静听反思
我还有什么困惑或问题……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课内探究环节为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较强,因此设计时尽量将理论简单化呈现,便于学生理解。
如:1、设计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都紧紧围绕重点,抓住核心内容,激发了学生兴趣,将课本理论知识融于活动中。
2、结合一些我国最新科技成就,如《神州八号》与《天宫一
号》的成功对接等,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同时,有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本课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从多角度去分析。
这样既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也符合创新这一本课主题,便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本课设计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活动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抽象的理论,真正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不足:个别环节的设计难度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而教师如果不能较好地进行深层次的引导,会使得整堂课的延伸方面做得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