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7章货币均衡1.你是如何理解货币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的?它们是单方向影响的吗?答:(1)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看,货币均衡是货币领域内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平衡而导致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其实质则是社会总供求均衡的一种反映。
总供给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全部最终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
货币不仅是社会再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条件,也是总供给实现的媒介。
总需求是一国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全社会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任何需求都是以一定的货币量作为载体的,故总需求取决于货币的总供给。
(2)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不是单方向影响的。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以AS表示总供给,AD代表总需求,箭头表示主导性的作用,货币供求与总供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图17-3表示。
图17-3货币均衡与总供求均衡图17-3的四边联动关系表明,社会总供求均衡与货币供求均衡密切相关:①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总供给决定了需要多少货币来实现价值,从而引出货币需求;②货币需求是货币供给的决定依据;③货币供给形成了社会总需求,成为总需求的载体;④总需求对总供给有决定性的影响。
2.货币供给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答:货币供给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投资、消费和净出口:(1)通过利率来影响。
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直接就影响了利率的变化。
利率与投资又呈反向的关系,所以影响了投资;(2)通过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通过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总结,可见M S是可以通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影响价格水平的,但是更加直接的方式就是流动性增加对价格水平的直接影响。
(3)由于各自的前提假设不同,影响传导过程就不同,因而得出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不同,M S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各自的影响程度不同。
实质上就是,在不同的市场的价格的变动和调节效率不同使得经济体调节的效率不同,不能反映真实的价格和货币的信号,使得货币中性并不完全。
3.什么是国际收支失衡?如何辩证地认识失衡问题?答:(1)国际收支失衡自主性交易是指企业和居民等机构单位由于自身的利益需要而独立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和服务的输出入、赠与、侨汇和长期资本流出入,这些交易出自于生产经营、投资或单方面支付等需要,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调节性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产生不平衡时所进行的用以平衡收支的弥补性交易。
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失衡,主要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通过自主性交易就能实现基本平衡,那么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则为失衡。
(2)国际收支的各个项目都列有收支两方,并不会恰好相等,而是存在差额。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差额来评估和度量国际收支是否失衡:①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指商品进出口差额。
②经常项目差额。
此项目如果为逆差,表示从国外净进口了商品、服务供国内使用,意味着国内使用了国外实物资源,需要通过增加对外负债或减少储备来弥补。
经常项目如果出现顺差,表示向国外净输出商品和服务,相应地会增加本国对外资产或减少对外的负债。
与贸易差额相比,经常项目差额可以更好地反映一国对外债权债务关系变化的状况。
③国际收支总差额。
此项目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收支合计所得到的总差额。
4.查阅2000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情况,你怎样认识持续顺差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这种失衡状态短期内难以消除?答:(1)2000年以来,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
(2)对于顺差问题的认识总的来说,“双顺差”已经成为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问题。
①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②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③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④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
⑤长期双顺差将加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尤其是欧美的贸易摩擦。
⑥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消极后果。
(3)应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状的对策①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
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②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通过公共产品的投资,增加国内的公共支出,这样就会刺激内需。
③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
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
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④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
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
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
5.怎么理解国际收支与总供求均衡以及与国内货币均衡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试分析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因素对于国内货币供给和人民币汇率所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答:(1)国际收支与总供求均衡的相互作用机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总供求的变量扩大了,诸如商品进出口、资本流动等国际收支因素均可能影响总供求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开放经济,整个经济的储蓄与投资差额(相当于一国经济的资源缺口)是经常账户差额。
当投资不足,国内储蓄大于投资时,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是顺差,资金由国内流向国外;反之,当投资大于储蓄时,经常账户出现逆差,资金由国外流向国内。
若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必须通过净资金流入或动用储备来弥补。
任何外部的不平衡,都会反映在内部不平衡上,即本国居民在国内商品或劳务上的支出(消费和投资)数额,或是大于、或是小于国内产出,其差额应该是与国外交易的净额(经常项目收支的差额)。
因此,影响经常账户的政策措施如汇率、关税或出口激励,也将影响国内的储蓄和投资行为。
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均衡之间的相互作用:①对外经济交易引起的国际收支,必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状况。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现代信用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虽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与封闭经济相比,对货币供给增减主要的冲击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体系外汇资产的增减,二是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
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需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a.对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开放程度越高,进出口的商品和劳务交易量就越大。
对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家来说,直接体现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增加;对于非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也会通过货币的兑换影响本国的货币需求。
b.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影响开放条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资产性的货币需求有重要影响;另外,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本身已经成为重要的资产,公众参与外汇市场的买卖对资产性货币需求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③由于开放经济条件下外部因素对社会总供求、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都有重要影响和冲击,因此,货币均衡和经济均衡较封闭经济要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
从根本上说,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和经济均衡是建立在国内外经济运行和结构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在本国基本均衡的情况下,他国的动荡也会对本国造成冲击或受到拖累,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仅仅依靠市场自发力量是难以实现内外均衡的,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和手段的配合,力求达到内外经济的均衡。
(2)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因素对于国内货币供给和人民币汇率所造成的影响及对策: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可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在结信汇制的大背景下,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央行必须为净购入的外汇付出本币,这会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
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已产生重要的影响。
假若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其他条件不变,则必将导致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大,冲击货币均衡和市场均衡。
为此,必须有相应的对冲性操作。
1994年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后,随着外汇占款的增长,外汇占款与我国的基础货币之比也不断上升。
外汇占款逐渐上升成为基础货币增长的主渠道,已基本主导了基础货币的形成。
再贷款曾经长期作为我国的基础货币的主要形成方式,但近年来其比重和作用在持续下降,使中央银行难以通过再贷款进行冲销操作。
面对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的压力,对冲由此引起的货币供给的过度增加,已经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一个较长时期的主要任务,因此央行从2002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
由于缺乏可用来实施对冲操作的金融工具,中央银行票据成为人民银行冲销外汇占款的得力工具,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品种也不断增多。
通过对冲操作,使得基础货币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外汇占款的增长率。
央行票据适应了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应追求的平缓性要求,对金融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
6.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何政策含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解释的关系是否存在?答:(1)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