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简单的说,营即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
卫即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
营卫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精微物质,二者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时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功能:营卫二气都由水合精气为其主要化气来源,但生成营气和卫气之后二者滋润、濡养的部位就有所不同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
营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合精气生成的,也就是说营气乃水合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营气与血同源于水合精微,又与血同行于脉道中故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
《素问*痹论》曰“营者,水合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又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又称“荣气”。
营气相对于卫气而言其性较柔和故其性属阴又称“营阴”。
卫气主要是由生成营气余下的水合精气化生而成,其性较之营气刚悍,具有骠疾滑利之性故其性属阳,又称卫阳。
因其具有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所以分布遍及周身,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营卫二气虽然都由水合精微生成,但由于分布和性能不同就决定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
《灵枢*邪客》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细,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2营卫二气的循行:从表面上看营卫二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似乎各不相干,各司其职。
实际上二气却循人体的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营气生成后始于手太阴肺经在宗气的推动下沿着十二经运行。
白天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亦运行二十五周次,运行一昼夜即五十周次后亦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
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夜行于五脏经二十五周次。
一昼夜后亦于平旦复会于足太阳膀胱经。
营卫二气虽一者脉内,一者脉外,各行其道,但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却在夜半子时于内脏会合。
营卫二气日夜循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3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营卫二气如此昼夜往复于人体经络、脏腑,就对人体的生命节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就是因营卫二气的循环规律所决定的。
日中时分营卫二气皆行于各自的阳二十五度,此时阳气最盛,为阳中之阳,亦称重阳,此时气血旺盛,人体各项生理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人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人体抗御外邪能力最强。
入夜时分正是营卫二气从阳二十五度逐渐转回阴二十五度,此时,阴气最盛,为阴中之阴,也称重阴,人体生理功能较低下,人们倍感疲乏,思维相对较混乱,此时也正是气血虚弱,卫气卫外功能低下之时。
至子时阴气己极,阳气将生,营气在阴,卫气亦在阴。
故“万民皆瞑而卧”,人体顺应生物钟的摆动、休息、睡眠,使大脑充分安宁,使脏腑、经络得到全面的充分灌溉。
随着营卫二气的运行,人们按时起床、工作,谁违背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产生疾病。
按营卫二气的循行规律患重病、久病之人表现的更为突出。
一般说来病情多在下午、夜间加重,上午白昼为轻。
故内经云:“去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此话正说明了营卫二气的循行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到日中之时,卫阳之气充盛,盛能胜邪,所以病人旦慧、昼安。
夜半卫阳之气入脏、邪气长。
邪气独居于表,正不胜邪,故病情夕加、夜甚。
总之营卫二气一日中的盛衰变化不同,与患病之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有关。
健康之人或者壮年人脾胃健运,营卫之气化源充足,脉道通畅、肌肉滑利,营卫运行相互协调,畅行无阻,不失其常,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所以白天精神饱满、夜晚安然入睡,称谓“昼精而夜寐。
”而体弱之人和老年人由于脾胃化源不足,营卫亏乏,加之脉道阻塞,肌肉枯涩,使卫气向体内本已衰少的营气争补给,造成营卫两亏,营卫不调,五脏机能衰减,出现夜不能寐或少寐,多梦、自汗、白天精神萎糜,疲乏无力而少食,此种人称谓“昼不精,夜不寐。
” 营卫之气在人体的循环往复维持了人体生命的正常规律,使人体不患病或少患病,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顺应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人和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体的正气随着一日中营卫之气胜衰的变化,也有其强弱的变化。
人的起卧与睡眠,气血的胜与衰,体力的强与弱,与营卫之气的正常循行有关,同时也受自然界的年节律、日节律的影响有关。
由此可见营卫之气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规律。
在平时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营卫之气在人体中的功能及运行规律因时,因人制宜。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要知道营卫不和首先要知道什么叫“营,卫”。
营气从现代分析,营气即营养物质,是指人体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营养物质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随血液循环营运于全身。
《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虽在血管中,但必须通过微循环才能进行物质交换,供组织细胞所需,所以,与经脉流注次序合称的营气运行是针对各脏腑(经脉)所需物质的转化过程而言,如营气运行旺于肝经时,则转化成肝脏所需物质的功能增强,或是肝经所调控的微循环开放。
因血液就象一个储备箱,而营气就是箱中的共用物质,各脏腑(机能)所取必需物质具有时序性,所以营气运行是指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代谢的过程。
卫气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的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包括机体屏障、吞噬细胞系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灵枢。
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即指皮肤的屏障防卫机能。
《素问。
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指卫气运行于脉管外的分肉间隙,也似已感应到T细胞免疫体系等的产生部位,“肓膜”疑指胸腺等中枢免疫器官。
营卫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营气、卫气都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
其“清者”,即水谷精微中最清纯、最精华的部分为营气,由于其性质清柔,故能行于血脉之中,其“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依次循十二经脉、督、任,“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灵枢.营气篇》)。
一昼一夜五十周次,营周不休,并能“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
而“浊者”,即水谷精微中刚悍的部分为卫气,《内经》中又称为“人气”、“阳气”,由于其为“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 (《素问.痹论篇》)。
故在外能“ 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灵枢.邪客篇》,在脏腑能“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篇》)。
而且卫气在人体的循行具有一定的规律,“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灵枢 .卫气行篇》),即白天行于体表,夜晚则行于内脏,与营气相合,共助五脏之精,以涵养五脏之神,神安则能寐。
卫气这种有规律的行阳入阴,与自然界阳气的昼夜变化相一致,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作息机制,即“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灵枢.营卫生会篇》),在生理上表现为白昼目张而寤,体表温热,机能旺盛,防御外邪能力亦较强,而夜晚则脏腑安和,目瞑而寐。
营卫虽然运行途径不同,但其“阴阳相随,外内相贯”(《灵枢.卫气篇》),“五十而复大会”,所以营卫的相互协调是保证卫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条件,“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
表证自汗有两种情况:一是“卫弱营强”。
因卫外的阳气虚弱,失去外固的能力,汗液自行溢出,临床表现为身不发热而时自汗出。
一是“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强与弱只是相对的。
治疗上用桂枝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之一,仲景方约二百余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而出者,计有二十八方,约占七分之一。
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
前人柯韵伯、王子接、郑钦安都谈到本方既是解表剂,又是和里剂,尤其王子接论述伤寒方,列桂枝汤为和剂祖方。
历代医家称誉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
实践证明,桂枝汤功用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燮理阴阳,与麻黄汤之专于发表,及三承气汤之专于攻里者不同。
正因为它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病症。
1)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水谷入胃,化生气血。
气之剽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2)营卫是之人体中营气和卫气。
脏腑营卫是人体五脏六腑中营气和卫气的运转。
营气卫气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灵柩·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卫,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指出营气卫气都源于中焦饮食水谷所化生。
其中柔和精纯的部分与血液共同运行于脉中,是血液化生和组成的重要部分,并有营养全身的作用,故称为“营气”。
卫气的作用与营气不同,根据历代各家之说,一般认为卫气为肾中阳气所化生,本源于先天故有“卫出下焦”之说。
而又有认为卫气行于脉外,,循皮肤分肉之间,又与上焦的宣发功能有关,故《中藏经》又说“卫出上焦”。
又因卫气是水谷精微所化,故称“滋养于中焦”。
总结出卫气的形成与功能“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