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语文高考小说的叙述角度人称作用
2019语文高考小说的叙述角度人称作用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 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 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 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 全知视角 ”。 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
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被称为 “ 有限视角 ”
取法于课内
1 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说“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请分析以黛玉作为 叙述视角的作用。
①第三人称:借助黛玉的“俊眼”带领读者去领略贾府的环境、人情,更真实亲
诗歌:语言、意境、韵律、形象——主题
• (2020高考省模考)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 ①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有利于以刈禾女的个性化情感表
现出刈禾女丰富的内心世界。
视角效果
• ②充分调动刈禾女的感官(或:运用通感),以刈禾女
的独特感受呈现出极富异域风情的外在世界。 意境
切自然,让读者有亲历感。
叙述
②吸有引限读视者角,:激依发赖阅黛读玉兴的趣眼。睛看贾府,靠效她果的引领进入故事,使读者有所期待,
③塑造人物形象:黛玉的敏感、谨慎和文化修养,可以更细致准确全面地带领
读者去认识贾府众多人物形象。
④推动情节发展:全文以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小为说线索,跟随黛玉的脚步推进
情节,行文顺畅,立体化展示贾府的构造。 要素
想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
3.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认为《诗经》大
部分都是一些圣贤们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句子是:
“
,
。”
4.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
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
“
,
。”
二.诗歌巩固 (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 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 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 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喻巴 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乐观豁达的形象。
情节形象
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
实可感。
叙述效果
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
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主题
需掌握答题方法
缺点 对人物形象,主旨加强把握
六、应用于模拟
莫言《天下太平》
小说始终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这种行文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
准备:课堂笔记 2018高考诗歌卷(北京) 小说学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
——小说的叙述角度
第2课 《报任安书(节选)》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
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作
铺垫的句子是:“
,
。”
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
来说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的理
⑥揭示小说主题:“我”的明哲保身/胆怯懦弱小使说我成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帮凶,
深化了小说主题。
主题
小说中叙述视角类题型答题角度:
角度一:人称效果(一二三人称作用)
角度叙二述:视角作用(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角度效三果:人物塑造(自身特点与其他人物关系)
角角度度小要五四说素::情背节景结环构境((线提索供、背推景动,情暗节示发/交展代等社)会环境) 角度六:内容主题(揭示/暗示主题)紧扣文体特征,思
显得真实可信。
叙述
②趣有。限视角:“我”所知有限,更能吸引读效者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激发阅读兴
③塑造人物形象:我”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的形象
④使推鲁动镇情众节生发相展更:加全鲜“我明”。是线索人物,“我”的“小说不说清”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推
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要素
⑤暗示背景环境:借“我”的眼睛,揭示了一个封建、保守、落后的鲁镇,暗示 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⑤暗示背景环境:“敕造宁国府”交待了贾府的背景,借黛玉之眼暗示贾府这个
百年望族、世禄之家的非凡地位。
小说
⑥揭示小说主题:透过黛玉之眼描绘出贾府主的极题致奢华,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取法于课内
2.请简要分析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的作用。
①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耳闻目睹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使故事
情节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
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人物
点全,但要丰富语言,多结合文本
点全,字迹工整
六、应用于模拟
2019.3潍坊一模(综合考查:第一人称+人物塑造)
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 《老校长的雨靴》
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
横看成岭侧成峰
——小说的叙述角度
创 作体 验
1992年春节后,我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平 房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 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最初的时候我是 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 我的写作难以为继;有一天我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 度出发,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 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 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 我十分顺利地写完了《活着》。
考小合说理的答题角度 主题
点金有“术”
五、应用于高考
2016全国三卷《玻璃》(综合考查:第一人称+次要人物作用)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 可信; 叙述
②推进情节:效“果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
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 ③以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诗行,使诗歌具有韵律
感,富有层次性。
韵律
• ④刈禾女的身份特征和诗歌情感特点和谐统一,兼具形
式美和内容美。 形象、主题
祝同学们: 蟾宫折桂, 金榜题名!
——余华《麦田新版自序》
明确目标,心无旁骛
归纳小说中叙述视角类题型的答 题策略并,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 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 全知视角 和 有限视角 两 种。
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 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 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 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这样的叙述角度被称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要分析。(6分)
①以小奥的视角行文,能将一些零散的情节统一起来,使叙述
散而不乱。(2分)
情节
②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张二昆,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接地气。
(2分)
人物
③新从奇一有个趣小。孩(的2眼分光)和心理出叙发述,效能果将一些很平常的事物写得
点全,要丰富语言,永远认真 永远认真
拓展迁移
紧扣文体特征,思考合理的答题角度: 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答案
• ①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 细腻,
• ②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 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龙吟虎啸” 之感;
• ③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 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此为“和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