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刮刀方法

安刮刀方法

安装凹印机油墨刮刀的最佳方法!凹版印刷中刮墨刀的选用、安装、调整对印刷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针对刮墨刀在凹印中的应用和涉及到一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刮墨刀的选用、安装高速凹印机,一般都选用进口弹性高的钢质刮墨刀,其厚度为150~180μm。

安装刮墨刀时,注意刮刀的两边要长于印版10~20mm以免印版的油墨飞溅到胶辊上。

其步骤与要点如下:1.衬片与刀背有距离约为10mm。

衬片与刀片的距离为5~7mm。

但是,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适当增大距离(即装成软刀片),或减小距离(装成硬刀片)。

2.将新刀片放在衬片后面,装入刀槽内旋紧刀背螺丝,应先从刀片的中间旋紧,再逐渐往外,并且两边要轮流旋紧。

这里介绍避免刀片翘曲的一个窍门:旋紧螺丝时,应经两遍或三遍完成,不能一步到位。

应一边旋螺丝,一边拿着一块碎布夹紧刀片与衬片并用力向一侧拉,这样装成的刀就较平整。

平整的刀片才能保证印版墨量均匀。

3.选用适合的磨刀工具及磨刀方式。

用尚未石靡磨刀时,如果油石较粗糙就不适用于磨新刀。

根据实践经验,用1号金刚砂纸磨刀是较合适的,既可以磨新刀片,又可磨有较大缺损的旧刀片。

若用0号金钢砂纸磨新刀还可以,但若用来磨损缺口稍大的旧刀片就很难磨好。

如果有时觉得用1号金刚砂纸磨刀片还较粗糙的话,可再用0号金刚砂纸稍加细磨。

磨刀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把砂纸折成V形,但应注意多折几层砂纸,以免刀片割穿砂纸而伤手。

这种方式效率较高,对刃口的角度较易控制,但不太安全;另一种是用两只手拉扯着砂纸的两端磨刀,这样很安全,但刃口的角度不太好控制。

太钝太锋利的刀片对印刷质量都有负面影响。

二、合理调整刮墨刀刮刀的压力、锋利度、与版的接触位置等都对印刷质量有影响。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的调整这些因素,能解决许多印刷中的问题。

1.压力日本进口ADL刮墨刀,日本ADL油墨影响刮墨刀压力的因素是气缸压力的大小、硬软刀片的不同、刮墨刀与印版交叉的角度等,斜度越大,压力就越大。

过大的压力会降低油墨的转移率,对印版、刀片的磨损较大;过小的压力容易发生脏版或出现刮刀线。

2.刀的锋利度刀的锋利度取决于是否新刀、磨刀时的刀刃角度、所用砂纸(油石)的型号等。

刀的适合锋利度应是既有效地刮干净油墨,又不产生刀丝。

过于锋利的刮刀往往容易产生刀丝痕迹,同时又磨损印版。

3.刮墨刀接触印版的距离刮刀接触印版距离的减少有利于提高油墨转移率,但又容易产生脏版;反之可以有效地解决脏版,并避免一些细小的线痕,但会降低油墨转移率。

4.刀的平整度刀的平整与翘曲主要取决于安装的方法,当然也有可能与刀架槽中或刀片、衬片上粘有异物有关。

刀的平整度较差时,会使印刷面边缘出现一些水珠状的印痕,或者不时地出现一些间断的线痕。

有人认为油墨粗糙、油墨流动性不好才会产生上述现象,其实,刀不平整也会发生这种现状。

5.刮墨刀的移动刮墨刀左右移动对减少刮刀线,提高刮刀利用率,减少对版的磨损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刮墨刀移动不正常,应想办法进行改进。

印刷中出现线痕时,一是造成版伤,二是刮刀不锋利。

但是,另外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异物粘在刀刃时背后。

解决的方法是前后上下移动刮墨刀,以便甩掉粘着物,如果无法甩掉的话,就只能停机擦刮墨刀了。

还有一个难题是与刮刀有关,并且不少人误解为是油墨所致的。

这是指有时出现不规则的几十条长短不一的线痕,看上去就像是油墨堆成的一样,它不同于刮刀线,不是连续的,而是时有时无,或印刷口若悬河中只有1/2或1/3部位出现,这其实是刮刀的压力过小或刮刀不够锋利所致。

以上刮刀的几个指标既有区别又有相似的一面,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以运用其中一项,有时又需综合运用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如,当出现一些间断的墨线时,既可以加大压力解决,也可通过磨刀解决;当出现较严惩的脏版时,就需几方面结合起来运用了;一要使用锋利的刀片,二要加大压力,三要增加刮刀与接触片面的距离。

当刮刀磨损较严重,用砂纸、油石都无法修磨时,可用专用磨刀机进行修磨这样就可重复使用几遍,大大地降低了刮墨刀的成本。

凹印工艺的故障分析与检修!在凹印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工艺故障。

这些工艺不仅是发生在印刷过程中,在印前制作以及后加工领域都会出现。

这些故障的发生,往往会造成:加工费用、修理费、原材料费用的损失;印操作顺序出现混乱;高效的生产受到阻碍,成本上涨;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印刷制品,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在凹印中,出现的工艺故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前领域:商品规划不完备;印刷物构成不良;设计不完全;制版不良;印刷材料不良等等。

印刷领域:印刷效果不良;色相不符:尺寸不准;印刷适应性不良;印刷条件不良;印刷精密度不准;印刷机装备不完全;印刷机操作不良;印刷车间环境不良等等。

印后加工领域:分层叠片不良;制袋的适应性不好;充填适应性不好;后加工性能不良(沸煮、蒸汽杀菌);耐光性能小好;保存适应性能不良;流通性能小良:方便性能不良等等。

下面是凹印中常见的几个故障实例。

版污,也称非图纹部分现象,是指漏过刮刀的油墨向印刷用纸转移的现象,是凹版印刷中特有的一种故障。

产生版污的不利因素主要有:1、印刷速度快;2、印刷油墨粘度硬;3、稀释剂用量少;4、大量使用2号(标准)、3号(干燥慢)干燥剂以外的溶剂;5、油墨的干燥性缓慢;6、刮刀呈波浪状态,刀刃探出过多,刮刀压力过大,刮刀角度不准;7、版辊周围太细。

出现版污,我们应分析并采用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1、降低印刷的速度,降低油墨的粘度,以缩小剪断应力:2、加大稀释剂树脂量,以提高润滑性;3、中止特速干燥、缓慢干燥溶剂的使用,力图提高再溶解性;4、改善干燥性能。

上述解决办法中,第一种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1、版辊周长要小;2、刮刀的给定、研磨角度等的准确性;3、过大施加于刮刀的力。

总之,一种因素不可能导致故障的发生,要考虑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总结全面的对策.静电故障,这是在大多数印刷故障中最难以阐述清楚的现象,特别是最近多种印刷用纸的出现以及印刷追求高速化,更易出现这种现象。

静电主要有摩擦带电、流动带电、喷出带电、剥离带电、粉碎带电以及搅拌带电和混合带电,其中和印刷关系最大的是摩擦带电、流动带电和剥离带电。

与其他工种相比,印刷可以说是非常容易产生静电的工种。

今后对静电障碍的对策研究,将成为重要的管理项目。

在凹版印刷中,静电的产生原因主要有:1、空气和膜的摩擦;2、膜和导向液、压辊的摩擦、剥离;3、膜的种类不同,带电性有差异;4、因油墨的类型不一样,带电性有差异;5、环境状况不同,带电性有差异;6、机器的除电(地线)状态不一样所以有差异;7、印刷速度带电性的差异。

相应的对策:1、压辊向印刷用纸运转状态的角度为钝角,以降低剥离带电;2、控制湿度,避免50%以卜的环境湿度,应控制在65%以上湿度,以降低流动带电;3、检查机械的去除静电状态,以降低摩擦带电;4、降低印刷速度,以降低剥离、流动摩擦带电。

静电故障中最为普遍发生的现象有“胡须”、“溅墨”和“云纹”,有必要注意各种现象的处理对策。

2009-8-5 11:37:00full等级:印刷助理威望:35文章:447积分:1621门派:无门无派注册:2008年11月24日第 2 楼?1、胡须现象:印刷物的黑体字、字框、实地印刷部分的锐角位置有胡须状的油墨飞舞。

对策:一般提高油墨黏度,降低印刷速度就可以就解决问题。

现在静电防止剂的添加没有改善结果,可以考虑一下印刷膜的差别影响。

2、溅墨现象:距离图案几厘米的位置,有纤维状的油墨飞舞发生。

对策:降低油墨黏度,使用快速、慢速溶剂的混合溶剂有效。

3、云纹现象:在实地印刷部分有不明显的雾状或圆形出现,特别是使用有甲苯的油墨容易发生此现象。

对策:这与油墨的黏度、印刷速度没有太大的关系,添加静电防止剂和少量酒精特别有效。

刮刀,可以说,凹版印刷中有70%以上的故障是在刮刀与版辊之间发生的。

刮刀故障的主要表现在:1、刮刀线现象:在印刷物、非画线部分出现无关的长线。

原因:刮刀和版辊之间有夹杂异物的纹状污线产生,或者刮刀研磨不良、损坏。

细的浓线:有坚硬的夹杂物,造成刀刃损坏:粗的浓线:有柔软的夹杂物,双重纹在图案中央部分呈现。

对策:油墨使用前后要过滤;刮刀要再研磨或者一更换;循环泵使用过程中要过滤。

2、刮刀粉尘现象:实地部分、粗体字的末尾部分,有丝状的污线产生。

原因:刮刀内侧有柔软的异物堆积,在图案尾部由于刮刀的转移,异物遗漏下来,产生污线。

对策:去除杂物:油墨过滤以及对刮刀内侧进行清扫;降低油墨黏度;要装刮刀时,应该注意刮刀探出长度,避免刮刀上得太硬或太软。

3、无规画痕现象:在印刷物的图案、非画线部分,随机产生1-2cm高的污线。

原因:细小柔软的夹杂物,从刮刀和版辊间裂口中流出后产生污状。

对策:油墨的过滤;环境重新清理;印刷前版辊幅宽须重新设定。

刮刀故障中,夹杂物混入的现象最为普遍,彻底过滤油墨(150一200网眼)可以防止印刷室内尘土混入。

随时注意印刷室内环境卫生的清扫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