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巩固:非选择题练习(二)及解析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巩固:非选择题练习(二)及解析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巩固:非选择题练习(二)及解析(一)(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

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

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

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2)与图a比较,指出图b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解析:(1)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

(2)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

(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

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二)(2019·韶关调研)以前,陕西省礼县的袁家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

2007年该村
投资1 500万元,利用110亩土地建成了一个包括娱乐、餐饮、休闲和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村镇,汇集了博物馆、关中民俗体验地、关中小吃街等,深受游客喜爱,后续又开发出了许多休闲旅游项目。

随着游客数量的大量增加,餐馆、客栈、农家乐等旅游活动场所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本村的村民已不能满足需求。

简述袁家村从普通乡村发展成旅游村镇的具体表现。

答案: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设施等的建设使该村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为游客服务使该村村民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以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吸引大量外村人员从事与旅游有关的服务业;使该村由乡村景观转变为旅游城镇景观;使人口由分散向城镇集中;使该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城市化。

(三)(2019·汕头模拟)下图为我国盐地碱蓬分布区。

盐地碱蓬是生长于海滨、湖边、荒漠低处的一种典型的盐碱指示植物。

碱蓬不仅是可供人食用的美食,也是野生动物赖以栖息的乐园,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

此外,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扮演着盐碱地“拯救者”和污染物“清洁工”的角色。

分析碱蓬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大规模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作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一定盐分和重金属,从而降低土壤含盐量,减轻土壤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植被覆盖能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地表盐分积累。

不利影响:盐地碱蓬大量减少会造成土壤及地表盐分和重金属增多,加重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程度;内陆地区盐碱地荒滩裸露,风沙侵蚀加重;盐碱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展,成都用水需求在不断增加,滋润了成都两千余年的都江堰已经“力不从心”。

成都决定在李家岩附近的两山之间建设水库,作为水资源缺乏或被污染时的备用水源地。

材料二文井江发源于崇州西部山区火烧营东北麓,多年平均径流量超过3.2亿m3,
李家岩段地处峡谷,地质条件稳定,上游植被保存较好,工业布局较少。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郡守李冰建成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疏导了文井江,加固沿江河堤,使蜀地沃野千里,码头商贾云集。

材料三下图为李家岩水库位置图。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2)根据材料二,简述李家岩水库作为成都备用水源地的原因。

(3)推测蜀郡守李冰对文井江的开发治理措施。

(4)有人提出开采地下水作为成都的备用水源。

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解析:(1)从图中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可以判断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

(2)主要从河流流量、地质条件、建设费用、水质、水库使用寿命等方面分析。

(3)根据材料可知,李冰对文井江的开发治理主要有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引水灌溉等方面。

(4)为开放性设问,若赞成,则主要从地下水资源储量、开采成本、运输距离等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则主要从地下水资源更新慢、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危害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

(2)文井江李家岩段径流量大,可供水量大;地质稳定,安全性高;峡谷段工程量小,能节省水库建设投资;文井江上游工业少,污染小,水质好;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水库使用寿命长。

(3)疏通河道,改善水运条件;加固堤坝,减少水患灾害;引水灌溉两岸农田,解决文井江流域内农业用水问题。

(4)赞成。

成都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地下水开采成本较低;可就地开采,不用远距离输水。

或不赞成。

成都用水缺口大,地下水资源更新慢,从长远看,开采地下水作为成都的备用水源难以解决成都的缺水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容易导致地面沉降,影响成都建筑的安全;过量开采地下水易导致成都生态环境恶化。

(五)(2019·南昌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蔗糖业包括甘蔗种植、甘蔗制糖等相关产业。

蔗糖业曾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蔗糖业由珠江三角洲向粤西、广西等地转移。

广西地方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引进蔗糖业,使广西成了蔗糖业的主要承接区。

随着蔗糖业的转移,珠江三角洲传统甘蔗种植区大多演变成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蔬菜、乳肉、禽蛋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

(1)简述广西成为珠江三角洲甘蔗种植产业主要承接区的原因。

(2)指出引起珠江三角洲甘蔗制糖业向广西转移的主导因素并说明理由。

(3)分析珠江三角洲传统甘蔗种植区演变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原因。

解析:(1)广西与珠江三角洲的气候条件相差不大。

广西相对珠江三角洲经济较落后,而在土地、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转移一般有政策支持。

(2)甘蔗制糖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地布局,以减少运费,增加利润。

(3)结合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以及两类农业特征分析即可。

答案:(1)水热(气候)适宜;土地丰富(廉价);劳动力廉价;政策支持(靠近珠江三角洲)。

(2)原料(甘蔗)。

甘蔗制糖业原料运输成本高,向广西转移(靠近原料)可减少花费(提高利润)。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农副产品需求量增大;农副产品运输成本高(宜就近供应,土地资源有限,引起甘蔗种植产业向外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