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
1.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2.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3.对世界独特的理解。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从周围环境的特点来分析周围环境是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服泉。
周围环境是互相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对发展幼儿的思维有着重安的促进作用。
周围环境是可以被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物质世界,对培养幼儿的求知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
周围环境美的姿态,可以为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提供有利的因素。
周围环境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源泉。
~(二)从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分析1.通过科学教育,能满足这种好奇心,使幼儿对学习科学产生积极的态度,还能对幼儿长大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对待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
2.幼儿的智力、语言处于迅速发展区,但他们的智力、语言的发展有赖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教育能以客观事物为媒介,促进幼儿智力语言的发展。
3.幼儿的个性品质处于发展期,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
(三)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来分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为幼儿园各项活动,特别是教育活动提供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即科学教育活动是进行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
第二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含《指南》)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环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1)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脚,探究问题。
(2)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1)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2)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
1.总目标2.年龄阶段目标3.单元目标4.活动目标三、各年龄班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情感态度3--4岁:(1)乐意参加科学活动。
(2)喜欢接触大自然,喜爱动植物,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3)经常问各种问题,开始表现出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4-5岁:(1)能主动参加科学活动。
(2)喜欢接触新事物、探究周围的自然界。
)(3)关心、爱护动植物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4)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愿意参加制作活动。
5-6岁:(1)喜欢并能较长时间参与科学活动。
(2)能主动探索周围自然界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3) 能关心、爱护自然环境。
(4)能集中于自己的制作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3--4岁:(1)了解各种感官在感知中的作用,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的方法。
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明显特征。
(2)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3)能通过观察知道的物体数量的类别,(4)能以词语或简单的句子以及非语言的方式描述事物的特征或自己的发现,与成人或同伴进行交流。
4-5岁:(1)能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2)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3)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4)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
(5)能以自己的语言及符号、图像等方式记录与描述自己的发现,并与成人或同伴进行交流5-6岁:(1)能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2)能按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3)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4)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并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5)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6)能以语言与符号、图像、数字等方式与成人或同伴进行记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探索过程和方法,表达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愿望。
科学知识经验3--4岁:(1)能认识了解儿种常见的动植物,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4)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5)能了解日常生活中几种人造物品的特征及其用途。
4--5岁:(1)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3)能感知和发现简科技产品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4)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5)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
5-6岁:(1)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2)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3)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彩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4)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
(一).科学情感与态度方面1.对身边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印象2.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3.对身边的科学现象的关心4.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的观察5.被身边的科学现象所吸引…6.对身边的科学现象的观察和积累7.愿意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尝试(二)科学知识方面(看书)1.人体:(1)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2)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个体的生长和衰老(4)保护身体及身体健康2.动植物:(1)动物(2)植物!3.生态与环境:(1)生态环境诸要素及其关系(2)生态环境污染的表现(3)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4.自然科学:(1)天文现象(2)气候和季节现象(3)物理现象(4)化学现象5.生活中的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运用(2)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3)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科学方法、能力方面1.观察的方法和能力2.比较的方法和能力3.分类的方法和能力4.预测的方法和能力*5.尝试探索的方法和能力6.信息收集的方法和能力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与启蒙性原则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4.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常用编排方法。
—1.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2.采用单元式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3.根据科学教育各个方面选编学前儿童科学内容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看书)一、观察的含义、类型及指导。
含义:观察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类型:1.个别物体的观察*2.长期系统性观察3.比较性观察4.间或性观察5.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指导: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3.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4.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二、实验法的含义、类型及指导。
含义:实验是指在人工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下.对现象进行感知和测量的方法,它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检验理论的基本手段。
类型:1.教师演示实验2.幼儿操作实验指导:(一).幼儿操作实验的指导(1)为幼儿的操作实验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2)指导幼儿使用工具和材料并学习操作技能(3)给予幼儿充分的实验时间。
(4)变代实验规则并保证幼儿安全(二)教师演示实验的注意事项1.要做预备性实验2.要使每个幼儿看清演示过程3.演示与讲解、提问紧密结合(三)实验内容指引1.物理实验2.化学实验!3.植物实验4.动物实验三、种植与饲养的含义、类型及指导。
含义:种植是栽培植物,而饲养则是指饲养动物。
类型:(一)常见植物的栽培1.水养植物2.盆栽与园地植物3.无土栽培】4.温室技术(二)常见的动物的饲养管理1.家禽2.家畜3.鸟4.昆虫5.水生动物指导:(一)选择合适的内容-(二)种植、饲养的过程应和幼儿的认识活动相结合(三)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究(四)爱护动植物,关爱生命四、分类与测量的含义、类型及指导含义: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类型:1.挑选分类: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
2.二元分类: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县备某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
3.多元分类: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
%指导:(一)在充分感知物体的基础上进行分类(二)帮助幼儿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三)指导幼儿学习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四)帮助幼儿明确分类标准或鼓励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标准五、信息交流、科学游戏、早期科学阅读的含义、类型及指导。
信息交流:1.含义:信息交流是指幼儿将所获的有关周围环境的信息,以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与交换。
|2.类型:语言的方式【描述和讨论】非语言的方式【图像记录、手势、动作、表情】3.指导:要在幼儿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游戏1.含义:科学游戏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
2.类型:(1)根据科学游戏利用的材料分:①利用实物进行的游戏(P97)②利用图片进行的游戏;③利用科技玩具进行的游戏④利用语言进行的游戏⑤情境游戏⑥多媒体互动游戏(2)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①感知游戏②分类游戏③运动游戏3.指导:①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②让幼儿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早期科学阅读:1.含义:第五章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结构;把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特点及其设计与指导的要求。
结构:(一)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教师按计划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全体幼儿参加的活动。
…按教师指导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三类:1、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A、又称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有步骤地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
B、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1)学习内容统一、固定,由教师选择(2)学习材料由教师统一提供,所有幼儿共同操作(3)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直接指导较多,时间和空间受限制(4)学习的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2、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二)渗透性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1、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2、其他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如语言、音乐、美术教育中的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