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县情概况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
全县辖18个乡镇,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城区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属福建省第五大县。
长汀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
长汀历史文化悠久。
长汀从汉代置县,自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置州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是各个朝代的州、郡、路、府的治所。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长汀客家文化丰富。
长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先民从中原辗转而来,在长汀与原住民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千锤百炼,博取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风土文化和客家饮食文化,众多的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走向五湖四海。
长汀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第一个美食名城。
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和“客家大本营”,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长汀红色文化厚重。
长汀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
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汀开展革命实践,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
革命战争年代,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老将军13名。
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省军区等机构设在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
长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正迈向现代化的县域新兴城市。
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长汀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长汀实际,围绕建设海西西部名城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增强发展合力,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是1999年18.2亿元的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47.1:21.2:31.7调整为31.2:37.2:31.6;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是1999年12.2亿元的5.4倍;完成财政总收入4.13亿元,是1999年8866万元的4.7倍;较大改善长汀人口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
长汀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沿海和内地对接、协作、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模式,被省市肯定为“长汀现象”。
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海西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向外辐射转移之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培植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了以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2+2”工业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新兴的海西纺织基地、机械工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全国稀土产业基地。
其中,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日益突出,全县共有206家纺织企业,已拥有年产35万纱绽的产能,今年将新上40万纱绽,到2012年可达100万纱绽以上,从事主导产业和配套服务人员4万多人,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市场”和“纺纱-织片-缝合-后整-洗烫-市场”的产业链,被列入列入福建省五个重点培育纺织服装产业群名单。
稀土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列入全省八大产业发展规划之一,目前建成年产4000吨稀土分离和1000吨三基色荧光粉生产线,磁性材料生产项目正在进行可研性报告,计划今年开工建设,聘请了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编制完成了稀土产业发展规划和长汀稀土工业园规划,于去年通过专家评审,长汀稀土工业园第一期5000亩已启动建设,吸引了日本、韩国的客商到长汀参观考察,投资稀土深加工项目。
2009年,“2+2”产业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0.1亿元、比增38%,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4%,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撑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经济开发区不断壮大,已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07万平方米,已落户企业300余家,累计吸引外商投资上百亿元,成为产业集聚、产业提升的重要平台。
2009年被评为“海西十佳品牌工业园区”。
农村发展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和市场化的手段发展农业,积极打响农业品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持续创新服务“三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挥生态优势,发展了绿色无公害农业,打响了“远山农业”品牌,远山公司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远山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远山生猪、远山河田鸡成为省名牌农产品;积极农业大田结构调整,发展了现代烟草农业,常年种植烤烟面积8万亩,收购烟叶22万担以上,保持了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的水平;大力发展竹业、油茶产业,积极推广“五新”技术,我县被列为国家竹业、油茶产业重点发展县和全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县、省级五新技术推广示范县。
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20字方针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了中央统战部扶持的河田南山下试点村、2个“百村示范”联系点、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3个村庄整理试点村、17个县级新农村试点村工作和35个市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建设,策武乡南坑村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村镇先进村。
认真实施造福工程,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行整村搬迁安置方式,全县共完成造福工程整村搬迁行政村4个、自然村64个,3175户16385人受益,和谐小区、策武阳光花园、大同萝卜坪新村被列入省级造福工程示范点。
推广“村企联建”新农村建设模式,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工作格局。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空心房清理、家园清洁、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6倍;农民人均收入5356元,比1978年增长52倍。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我们以市场化的城市经营理念经营城市与建设城市,以多元融资投资方式实施城市建设大投入,以和谐为主题促进了城市建设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突出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长汀县城总体规划》、《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汀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福建(长汀)稀土工业园规划和5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47个村庄测量规划,《长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30年)》已通过市城乡规划局评审;正着手编制《县城发展战略性规划》。
力争到2020年,建成以南屏山为中心,由老城区、工业新区、北部片区、河田片区等四个城市组团构成的中等城市,城市规划面积达28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8万人。
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6万人,分别比1999年增加9万平方公里和7万人,长汀县城的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
同时,围绕“名人、名楼、名殿、名祠、名街”等关键节点,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建性详规》、《历史街区沿街建筑整改设计方案》,实施了“一江两岸”主景区、世界客家母亲园和客家首府博物馆、历史街区店头街改造、妈祖文化广场等一批名城建设项目;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打造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红军长征第一村、世界客家首府、客家美食名城等个性化旅游品牌,成功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福建美食名城和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扩大了长汀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0多亿元,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交通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赣龙铁路全线通车;2007年龙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319国道(长汀段)改造全面完成,新建了城区过境线;农村公路建设连年被省评为先进县,2002年来完成县道改造280公里,建设通村公路1245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
目前,赣龙铁路复线和长(汀)泉(州)铁路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宁至长汀高速公路项目己列入海西高速网规划。
通讯事业不断发展,全县290个行政村中,有283个行政村通固定电话,占97.6%;219个行政村通电视,占75.5%。
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全县同网同价,涉及全县18个乡镇,27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1.6万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增火车站广场、杨成武纪念广场、体育馆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四个群众文化健身活动场所和一批社区体育设施。
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注重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着力实施民生、民心工程,让更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构建和谐新长汀。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共治理山地113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2.3万亩,7个乡镇106个村20多万人直接受益,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50%以上,原严重水土流失乡镇及交通要道、汀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顺利实现了中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制度,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费率逐渐提高;不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被评为“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单位”;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创新实施新农合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07-2009年连续三年参合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面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廉租房建设,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社会保障性住房2572套,在建480套,解决了2572户城市低保无房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被列入全省住房供应体系建设试点县。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两免一补”和城市免除学杂费政策,基本完成“双高普九”要求,成立扩建了第二实小、长汀四中、五中,新建长汀职专校区,成为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学校。
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组建的县级“120”急救中心建成并投入运作,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及14个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全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控制在正常值以内。
发展文化等事业,积极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合作,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打响了“世界客家首府”品牌。
环保、计生、国土工作成效显著,计生工作连续17年完成省下达人口控制指标;国土资源工作得到有力加强,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汀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