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

训诂常识要点:一、什么是训诂二、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方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一节什么是训诂一、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

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汉代指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角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音近、同,义通)。

训诂二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比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行语解释方言。

比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

”《方言》:“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言”,“散言”、“浑言”则无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十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釋言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

釋訓言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二、学习训诂学的功用1、阅读、教学古文△《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伏兵而袭)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说文》:“败,毁也。

从攴贝。

”又“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音义同)。

从辵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石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辵朿声)”《说文》:“迹,步处也。

从辵亦声。

蹟,或从足責。

籀文迹从朿。

”《说文》:“绩,缉也。

从糸責声。

”《诗·七月》:七月鸣鴂,八月载绩。

(毛传: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缉麻——续接——功绩《诗·小雅·沔水》:“念彼不蹟”,毛传:“不蹟,不循道也。

”《礼记·檀弓》:“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縣卜皆氏也凡車右勇力者為之○縣音 卷內皆同賁父上音奔下音甫人名字皆同馬驚,敗績。

驚奔失列○馬驚敗一本無驚字公隊,佐車授綏。

戎車之貳曰佐授綏乘公○隊宜類反綏息佳反公曰:‘末之,卜也!’末之猶微哉言卜國無勇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

’公他日戰其御馬未驚奔遂死之。

二人赴敵而死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

圉人掌養馬者白肉股裏肉○圉魚呂反股裏上音古下音里公曰:‘非其罪也!’流矢中馬非御與右之罪○中丁仲反遂誄之。

誄其赴敵之功以為謚○誄力軌反謚也士之有誄,自此始也。

記禮失所由來也周雖以士為爵猶無謚也殷大夫以上為爵△○上時掌反”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败绩,依照意思,字形应该是“bai(从辵贝声)迹(或蹟)”。

原义是不循轨迹(乘丘之役,鲁胜宋败,可见“败绩”原非战败之义。

马受伤不循轨迹前进驚奔失列,致使庄公掉下车来),因为车战失败的一方总是夺路而逃,不会依次循前车轨迹行进,所以引申为大败(大崩)。

对这个词的训释,我们采取了分析字形、字音(绩与蹟是同音假借关系),查考同时代文献,依托上下文去取等方法。

2、了解古代文化△《诗·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小雅·斯干》:载衣之裳△《后赤壁赋》:玄裳缟衣《说文》常,下裙也。

从巾尚声。

(段注:《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

裳,障也。

以自障蔽也。

……”从巾者,取其方幅也。

引申为经常字。

市羊切,十部)按:《现代汉语词典》把古代指“下裙”的义项读音注为cháng,今义“衣裳(衣服上装)”注音为shang。

乐山方音“经常、衣裳”后字同音,都读sháng。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盗子曰:“吾父之裘独有尾。

”危子曰:“吾父独冬不失袴。

”高诱注:刖足者不衣袴,虽终其冬夏无所损失也。

△新校本漢書/列傳/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孝昭上官皇后 - 3960 -(霍)光欲皇后(上官安女,霍光孙女)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內,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一]後宮莫有進者。

[一] 服虔曰:「窮絝,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

」師古曰:「使令,所使之人也.絝,古袴字也.窮絝即今之緄襠袴也。

令音力征反.緄音下昆反。

(今音gǔn,织带)」△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列傳/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 3000 -臨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孫家僮八百人,程鄭亦數百人,二人乃相謂曰:“令有貴客,為具召之。

”并召令。

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數。

至日中,謁司馬長卿,長卿謝病不能往,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彊往,一坐盡傾。

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好之,願以自娛。

”相如辭謝,為鼓一再行。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

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

”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

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鑪。

相如身自著犢鼻褌,[九]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

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

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

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柰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

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九] 集解韋昭曰:「今三尺布作形如犢鼻矣.稱此者,言其無恥也.今銅印言犢紐,此其類矣.」△《礼记·曲礼》:立毋跛,坐毋箕。

△皇甫谧《高士传》:管宁自越海及归,常坐一木榻,积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列傳/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陸賈 - 2697 -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ân)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索隐若今宿卫之官。

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索隐王劭曰:“古者带剑上长,拔之不出室,欲王推之於背,令前短易拔,故云‘王负剑’。

”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以上为中国人衣饰中下装的流变。

3、古籍整理、辞书编纂△解(见上册p95)《说文》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解体——开放本义:解牛——分解动物解脱解结解说晓悟见解和解松懈※训诂必须有可靠的依据:有古代文献中确曾有过的语言实例资料为佐证;符合产生文献语言的历史背景;符合制约着文献语言的普遍规律。

“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

”第二节训诂的内容一、诠释词义1、重要地位钱大昕《经籍纂诂》序:“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

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

”☆形训抓本义看引伸义:△《左传·僖三三》:“(箕之役)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杜注:“元,首也。

”冠寇☆声训“破假借”△《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培风”就是“凭风”,“古无轻唇音”)☆声训“求语源”△〈释名·释天〉:天,显也。

在上高显也。

天,坦也。

坦然高而远也。

春曰苍天,阳气始发其色苍苍也。

夏曰昊天,其气布散颢颢也。

秋曰旻天,旻,闵也。

物就枯落可闵伤也。

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

……〈易〉谓之乾。

乾,健也。

健行不息也。

又谓之玄。

玄,縣也。

如縣物在上也。

2、诠释词义的形式(1)直训用已知或常用的词解释同义词(近义词)。

可以细分出互训、递训、同训等形式。

互训:△《说文》:老,考也。

考,老也。

舟,船也。

船,舟也。

递训:△《说文》:恚,恨也。

恨,怨也。

怨,恚也。

同训:△《说文》:喉,咽也。

哙,咽也。

吞,咽也。

嗌,咽也。

(又互训:咽,嗌也)△《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且至广明、东都门,(龚)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都门也。

”(昌邑)王曰:“我嗌痛,不能哭。

”※注意,同训有时并不准确。

古人有时只看字形相同,没有注意到表词不同(有时读音也不同)。

咽解释了四个词,但是是两组同义词:“喉、嗌”是一组,名词,用来解释的“咽”普通话应读yān阴平;“哙、吞”是一组,动词,用来解释的“咽”普通话应读yàn去声。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尔雅述闻》中说:“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引之谨按:君字有二义。

一为君上之君,天、帝、皇、王、后、辟、公、侯是也。

一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

古者君与群同声,故《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

”故古“群臣”字通作“君臣”。

《白虎通义》曰:“林者,众也。

”……林、烝、群同为众多之义,故曰“林、烝、群也”。

“天、帝、皇、王、后、辟、公、侯”为“君上”之“君”,“林、烝”为“群聚”之“群”,而得合而释之者,古人训诂之旨本乎声音,六书之用广于假借,故二义不嫌同条也。

如下文“台、朕、赉、畀、卜、阳,予也,”“台、朕、阳”为“予我”之“予(今音yú)”,“赉、畀、卜”为“赐予”之“予(今音y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