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训诂的方法(1-4)

05训诂的方法(1-4)

第五章训诂的方法(一)一、几段故事: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本味》)2.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训诂方法之一:观境为训(一)据境索义(二)可怜1.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2.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

可憐體無比,阿母爲汝求。

(《孔雀东南飞》)3.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

(唐白居易《曲江早春》)4.可憐芳歲青山裏,惟有松枝好寄君。

(唐卢纶《早春》)5.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

(唐白居易《长恨歌》)【可憐】1.值得怜悯。

2.可爱。

3.可喜。

4.可羡。

5.可惜。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沈全期《杂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三)失和1. 一个例子(梁)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

并州刺史来机、叙州刺史刘康当之官,商亲喻之曰:“戎狄荒服,蛮夷要服,言其荒忽无常。

统领之道,亦无常法;临事制宜,略依其俗。

二君皆表素疾恶,欲分明黑白。

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况戎狄乎!宜防其大恶,忍其小过。

”机、康不从,羌戎扰动,机、康皆坐事征。

(《后汉纪·顺宗纪二》卷十九)2. 《汉语大词典》解释:【失和】不和。

晋袁宏《后汉纪·顺宗纪二》:“商疾边吏失和,使羌戎不静。

”宋叶梦得《石林家训》:“吾观近世兄弟间失和,事虽不一,然其大有二:溺妻妾之私,以口语相谍;较货物之入,以增减相夺。

”(第2卷,第1481页)3.“失和”辨义《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又《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汉赵岐注:“人和,得民心之所和乐也。

”例:(1)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

(《史记·燕召公世家》)(2)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

(《汉书·萧何传》)(3)后太守巴郡张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

(《后汉书·邛都传》)(4)太和中,拜吴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善于宰牧,甚得人和。

(《晋书·孔愉传附从子严》)(7)(冯绲)父焕,安帝时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致其罪。

时玄菟太守姚光亦失人和。

建光元年,怨者乃诈作玺书谴责焕、光,赐以欧刀。

(《后汉书·冯绲传》)(8)元绪粗崄好杀,大失人和。

(《晋书·李玄盛传附子士业》)(9)法僧既至,大失民和。

萧衍遣其信武将军、衡州刺史张齐因民心之怨,入寇晋寿。

(《魏书·傅竖眼传》)(10)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

无御边威略,群氐反叛。

以失民和征还。

(同上,《良吏传·杜纂》)(11)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汉书·文帝纪》)(12)癸酉,诏曰:“朕道化不德,吏政失和,元元未谕,抵罪于下。

”(《后汉书·章帝纪》)(13)九年,仇池大饥,益、梁州丰稔,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

(《宋书·萧思话传附甄法护》)(14)几常嫌奚斤等绥抚关中失和,百姓不附。

(《魏书·周几传》(15)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

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

(同上,《李崇传》)4.一些误解:今人翻译的一些中古典籍中,“失和”也常常被误解。

例如:(15)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海内为之骚动,陛下卧不安寝。

(《后汉书·傅燮传》)最近出版的《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翻译为“如今官吏不和,使得一州叛乱”(1189页)。

(16)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

(同上,《陈蕃传》)《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翻译为“要有那种在职而不和睦团结,侵犯残害百姓的人,就立刻举报”(1336页)。

训诂方法之二:因声求义1.几个例子:1)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史记·项羽本纪》)2)卫风·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2.古人云:許氏《說文》論六書假借曰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盖無本字而後假借他字此謂造作文字之始也至於经典古字聲近而通则有不限於無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見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聲之字学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辭是以漢世經师作注有讀爲之例有當作之條皆由聲同聲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也然亦有改之不盡者迄今考之文義参之古音猶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之安而補前人之闕。

(王引之《经義述聞》卷三十二《经文假借》)2.识通假。

1)《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2)《古诗源·箜篌引》序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

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

贵贱无常,时物使然。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3.明语源。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训诂方法之三:据形索义1)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2)《新唐书·魏征传》:(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忘矣。

”《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监,通“鉴”,镜。

《国语·吴语》:“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

”韦昭注引《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

”训诂方法之四:词素分析1)《大词典》(4/577):理怀:理智的心怀。

晋习凿齿《与谢安论释道安书》:“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观。

”《宋书·王景文传》:“风度淹粹,理怀清畅。

”南朝梁江淹《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器识清简,理怀恬约。

”例如: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

松为人小放荡,不持节操,然识理..精果,有才干。

(《后汉书·刘焉传》李贤注引《益郡耆旧传》;2435页)伏见故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体德沉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晋书·殷浩传》;2048页)司徒王浑表“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检括精详。

臣委任责成,褒贬允当,请补尚书郎”。

(《晋书·周浚传附从父弟馥》;1663页)(阮)裕淹通有理识..,累迁侍中,以疾筑室会稽剡山,征金紫光禄大夫不就。

(《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阮光禄别传》)尚书右仆射、领卫尉(蔡)兴宗,识怀..详正,思局通敏。

(《王景文传》;2179页)雍识怀..短浅,又无学业,虽位居朝首,不为时情所推。

(《魏书·高阳王雍传》;557页)“理怀”处于由“识理、理识、识怀”等词一起构成的评赞类词语这一子语义场中,几个词语在语义构成上都属于同义并列的联合式结构。

2)《大词典》(6/261)这样解释道:特秀:特别秀丽;特别优秀。

《东观汉记·地理志》:“有龙邱山在东,有九石特秀。

”三国魏嵇康《琴赋》:“若乃重巘增起,偃蹇云覆,邈隆崇以极壮,崛巍巍而特秀。

”南朝梁刘孝标《辨命论》:“天才英伟,珪璋特秀。

”《宋书·谢灵运传论》:“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

”“特”在中古汉语中产生了程度副词的用法,杨伯峻、何乐士(2001;279页)“程度副词”一节中引有关于“特”的两个文例:(1)汝南西平县有龙渊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

(水经注引晋太康地记)(2)降及元康,潘、陆特秀。

(宋书·谢灵运传)6.1778“特”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多用作程度副词,并作为构词语素活跃于“特快、特异”等复音词中。

但是在中古汉语的“特秀”一词中,构词语素“特”果真就是一个程度副词吗?《增韵·德韵》:“特,挺立曰特。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3引《考声》:“挺,特也。

”:太祖曰:“卿识朕不?”先曰:“陛下圣德膺符,泽被八表,龙颜挺特..,臣安敢不识。

”(《魏书·李先传》;788页)邈希世而特岀..,羌瓌谲而鸿纷。

(汉王文考《鲁灵光殿赋(并序)》;《文选》卷13)安年在息慈,便精神秀出..。

时张永请斌公讲,并屈召名学。

永问斌云:“京下复有卓越年少不?”斌答:“有沙弥道慧、法安、僧拔、慧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