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教案人教版

10老王教案A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2.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4.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难点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富、善恶、强弱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改变。

富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

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

三、文本链接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于1984年。

主要写了作者从前同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革”时期,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这一切对老王都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作者夫妇。

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老王的印象的。

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概括出文章要点,列出提纲。

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读后概括,并互相交流,最后归结:课文开头4个自然段写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

后面3个自然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

最后一个片段,是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反映出老王心地善良。

2.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学生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淳朴善良。

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淳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

如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大瓶鱼肝油;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课文精读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1 / 8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学生小组讨论解疑,教师点拨、明确:1.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2.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心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3.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构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开头四个自然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

下面三个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

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

写老王眼疾,送他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

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

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要表示感谢。

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探究升华杨绛的《老王》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从中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爱,并不仅仅是赠予,甚至都不一定是物质的,心灵的关爱,平等的友善,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世界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盎然的。

四、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简介老王的个人情况。

(单干户、一只眼、住处塌败)第二部分(第5~16自然段):记叙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

(送冰、送人、拉“货”、送香油和鸡蛋)第三部分(第17~22自然段):写老王去世和“我”的心理。

(不安、愧怍)五、写作特点1.典型小事中的典型形象。

文章选取老王艰辛的职业、不幸的眼疾、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病人、送鸡蛋、送香油等日常小事,刻画出老王质朴善良忠实的可贵品质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

2.至情寓于质朴的叙述之中。

文章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质朴无华的叙述中。

教案B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细读,整体感知内容,梳理顺序,理解老王的“苦”与“善”的品质;2.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品味文章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语言特色;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4.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3 / 8教学难点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的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在投海自杀时,被一位在伊豆山旅游的老太太救起,男孩是美国黑人与日本人的混血儿,愤世嫉俗,穷途末路。

老太太对男孩子说:“你可知道你生来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你之外没人办到的事吗?”男孩冷笑着说:“我会相信这一套?”老太太不慌不忙说:“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

”老太太把男孩带回自己家,让他在菜园里打杂。

虽然生活清苦,但她对男孩关怀备至。

让他培植一些生长迅速的红萝卜,10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红萝卜熟了,老太太把萝卜腌制得可口,给男孩吃。

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自吹自娱,老太太听了称赞说:“除了你没有人给我吹过笛子。

孩子,真好听。

”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太就把他送到高中去读书。

在高中读书的四年,男孩继续在菜园种菜,高中毕业,男孩白天做工,晚上上夜大学习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盲学生常对男孩说:“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一样。

”男孩从学生们的脸上看到了感激的光辉。

他对老太太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的妙事了。

”这以后,男孩利用假期自撰笛曲,继续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

老太太以自己的爱心让不幸的男孩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富有意义。

你曾用自己的爱心感动过别人吗?哪怕是一个深情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次“希望工程”的小小捐助——现在,你的周围有没有生活艰难的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老王》,感受普通人相互关爱的情感,想想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二、初读全文,了解其人1.中央电视台有档“讲述”的访谈节目,今天我们也来讲述咱们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首先,我们隆重推出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老王。

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说说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

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

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

三、梳理顺序,把握品质1.朗读第5~22自然段,小组讨论下列问题: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如何?义,有良心,关心人,老实厚道,善良纯朴,知恩必报。

2.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是什么顺序?先是按逻辑顺序介绍了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等基本情况;接着按时间顺序回忆了老王的工作和为人,以表现老王的善良与忠厚。

第二课时一、分析描写,把握心理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既“苦”又“善”的老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