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补充资本金的不足经济走势跟踪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内外经济动态》课题组2011年第5期(总第1127期) 2011年1月19日(星期三)经济热点分析银行业再掀融资潮[导读:在监管层实施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及巴塞尔Ⅲ的背景下,央行差别准备金将资本管理和信贷管理合二为一,为了防止监管部门进一步出台更加严格的资本规定,银行业新一轮融资狂潮已苗头初显。
]银行业密集再融资2010年初,国务院提出了国有大行再融资的四点要求,即“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一点”,并要求各家银行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再融资方式。
2010年,中行、建行、工行、交行在内的11家上市银行再融资额超过4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农行和光大银行的IPO,A股市场也由此屡屡承压。
2011年伊始,在银监会资本金达标的刚性压力下,多家银行抛出了再融资方案,如民生银行拟通过增发融资214.79亿元,农行、兴业银行准备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500亿和150亿元。
银行业新一轮再融资大潮将再次涌起。
商业银行的资本2011年1月7日《东方早报》:依据目前的监管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核心资本,一般包括股权融资、资本公积以及留存利润等,这部分资本占所有资本的比例须不低于50%;另一部分则为附属资本,主要包括非公开储备、混合资本债、次级债等。
其中,主要商业银行次级债及其他混合资本债计入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某一商银核心资本的25%,并且须扣除该行持有其他银行次级债及混合资本债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
资本充足率2011年1月10日《北京商报》: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开始逆周期的金融监管措施,大型商业银行需要计提资本金,这将增强大型银行的再融资需求。
而根据《巴塞尔协议III》的规定,未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
国内银行业存在监管标准提高的预期,部分商业银行酝酿再融资也是为了提前做好准备。
目前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中小银行要达到10%;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10%,中小银行要达8%。
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未来要适当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设定杠杆率标准,强调资本约束,强化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
银行缺钱成常态?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农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75%,资本充足率为11.38%,未达到监管要求。
民生银行截至2010年6月30日,该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8.32%和10.77%,刚刚达到监管红线。
截至2010年9月底,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深发展银行等多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偏低,如果想要维持较高的资产增长速度,这些银行都存在一定的融资压力。
民生融资再惊魂民生银行的再融资让业界愕然,因为其高层此前曾多次公开表示不会进行再融资,董事长董文标甚至表示,再融资的事现在想都不要想,想都丢人,怎么张得开口。
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称,2009年民生银行H股上市之后,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大提升。
按照当时的监管要求,三年之内确实不需要补充新的核心资本。
但2010年,伴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全球银行业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国银监会也对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截至2010年6月30日,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7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2%,在16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11位,已经接近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临界点。
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进行再融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银行运用资产的规模和能力。
民生增发能否通过存疑2011年1月14日《广州日报》发表陈海玲的文章,民生银行的定向增发对象不符合:(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控制的关联人;(二)通过认购本次发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投资者;(三)董事会拟引入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所以发行对象不应由董事会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决议确定,而应竞价确定。
民生银行在无竞价的情况下确定了发行价格与发行对象;定价方式不合理,民生银行增发价应以竞价方式确定,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价格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散户们认为,此次定向增发价格过低,几乎就是按净资产增发。
一般老股东不仅难以从增发中获得每股净资产的增厚,反而每股收益被摊薄15%;定向增发还需一半以上股东同意。
因此,民生银行定向方案最终能否通过仍有悬念。
新一轮银行融资潮来袭的原因分析结构不均衡银行很“缺钙”2011年1月11日《证券日报》:曹蓓文章认为,对于银行业密集再融资的风潮不断涌现这一问题,监管红线压力、信贷不断增加都是其主要原因。
根本上则缘于银行业自身“营养结构不均衡”,从而导致“钙”不足,需要外界摄入。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始终依赖存贷差。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息差收入仍然在上市银行利润中占较大比重。
自2007年以来,尽管15家上市银行平均息差收入占比由87.6%逐年下降,但这一数字目前依然高达79%。
形成对比的是,海外银行的息差业务占比要远远低于我国银行。
据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统计,欧美甚至东盟地区的商业银行,息差业务占比一般只有50%-60%,而中间业务则都在20%以上。
一位资深投资人士表示,如果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靠贷款规模和利差,那么只要监管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逼出资本缺口,银行肯定还会继续融资。
也正是由于过多依赖息差收入,银行便加快其资产扩张及放贷力度。
这样监管层就会担心其资产风险并提高资本充足的要求。
导致银行通过再融资的方式来补充资本。
最终,这个怪圈就慢慢形成,依赖息差——加大放贷——资本充足率提高——再融资。
规模扩张驱动怪圈2011年1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某股份行管理人士指出,当前依靠信贷规模扩张驱动利润增长的银行发展模式短期内无法改变,重视高资本占用的传统业务,不重视低资本占用的中间业务是行业通病,这注定中国银行业在未来几年内仍无法摆脱“扩张-融资-扩张”的恶性循环。
央行差别准备金将资本管理和信贷管理合二为一2011年1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刘明康表示,未来考虑到逆周期资本管理需要以及大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特征,有必要适度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
有报道称,央行制定银行上缴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公式为,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资本充足率与实际资本充足率差距,乘以银行稳健性调整参数。
银行要避免被执行差别准备金而采取的手段包括减少贷款投放、提高资本充足率及提高稳健度。
中信证券的报告指出,即使假设2011年所有商业银行均免于缴纳差别存款准备金,同时已经公布融资计划的银行完成融资,目前也仅有大型银行的信贷增长能力能够符合此前市场预期。
应对巴塞尔Ⅲ新资本协议规定根据巴塞尔Ⅲ的规定,未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较目前的要求加倍。
国泰君安分析师伍永刚认为,农行和民生银行的再融资计划是为了提前做好准备,以防银监会可能出台更加严格的资本规定。
农行、招行、民生、兴业和深发展等多家银行因为核心资本充足率偏低,如果想要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都存在一定的压力。
宏观审慎监管2011年1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再融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标准的提高,而“宏观审慎”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具体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流动性指标、杠杆率指标的引入;债务工具的强制转股机制;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划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数额。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过去国际上对资本充足率要求仅为4%,其余4个百分点可通过债务工具来补充,这意味着普通股仅占资本金的50%甚至更低,而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金中普通股占到了75%。
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了9.6%以上。
发行债务工具补充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25%,而这种审慎规定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目前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已经从原来的8%抬高到10.5%,中国的商业银行2010年三季度末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1.6%,当银行低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时,业务会被叫停,因此其风险资产不能随意扩张。
在资本要求外,监管层也对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指标提出了要求,杠杆率方面要求达到4%,系统重要性银行要在2012年底达标,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要在2016年底达标。
拨备率方面,具体规定了拨贷比(“拨备与信贷余额的比率”)以及拨备覆盖率,拨贷比指标要求为2.5%,而拨备覆盖率要求达到150%,最终的拨备额按照上述两者孰高原则确立。
拨贷比上,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求2012年底之前达标,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求2016年底达标。
周小川点名“系统重要性”银行2011年1月10日《中广网》:所谓“系统重要性银行”是指一些巨大的金融机构,他们的问题对某一个国家、或者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影响。
这个概念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提出来的,进入了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就意味着遭遇更严格的监管,所以标准的出台关系到所有大型银行的利益。
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已点名,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毫无疑问是“系统重要性”银行。
此外,坊间传闻,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也有可能会“榜上有名”。
目前针对一些重要银行已经提出了特殊的监管要求,例如对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已比其他银行多计提了1个百分点的资本。
名单的扩大,会导致更多的银行享受这种特殊的待遇。
招商银行巴塞尔协议实施办公室副主任李明强认为,我国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只能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由于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可能会导致银行业新一轮融资。
再融资潮凸显粗放经营风险2011年1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刘晓忠文章谈到,当前银行系统凸现而出的资本饥渴症状,根源于银行粗放型发展理念:井喷式贷款增长耗散银行有限的资本金后,银行首先想到的不是优化资产结构,而是寻求融资,随后再井喷式地放贷。
这是一种不厌其烦的“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游戏。
这种粗放型业务扩展模式,虽为抬高银行业绩,却也潜伏了资产不良化之风险,如银监会公开统计显示,仅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就有约23%的资产面临坏账化风险,而地方贷款正是最近三年来,银行信贷井喷的源头。
监管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确实使银行资本承压,但不同于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直接牵制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只是一种资本性的风险保障监管,监管层对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并不影响银行对资本金使用,更不耗散银行资本。
因此,银行再融资源自监管变化,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直接遮盖了管理层对银行资本金经济化使用的能力不足问题。
经济化资本理念下的银行,无需频繁的外部融资,而通过内生性融资就足以满足其资本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