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商业银行资本现状分析

我们商业银行资本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现状分析根据《巴塞尔协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银行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各国银行监管机构将监管重点逐步转移到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上来,资本是否充足成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大小的最基本的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重资产轻资本,重扩张轻风险,使资本充足状况堪忧。

本文拟以上市银行为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其资本不足的原因,并与国外先进银行进行比较,提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决策建议。

一、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现状分析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对银行管制的放松,银行风险开始凸显。

许多银行提高负债比例,增加风险资产,以求获得更大的收益,与此相伴的是风险加大,破产增多。

美国储蓄和信贷协会(S&L)危机就是一个例子。

这也导致了《巴塞尔协议》的产生,《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至少为4%,其目的即通过强迫银行保持一个最低的资本水平,保持公平竞争,避免银行破产。

我国5家上市银行通过在股市上募集资金,在上市之初都超过了最低资本要求,但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资本充足率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其原因何在?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和加权平均风险资产的比率,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加权平均风险资产是具有不同风险权重的银行资产加权平均数。

资本充足率降低的原因无非是银行资本相对于风险资产的减少。

(一)银行资产超常增长。

加权风险资产与银行资产有着正相关关系,当具有不同风险权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不变时,总资产的增长率也就是加权风险资产的增长率。

加入WTO后,我国开始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大幅上升。

我国承诺2006年全面开放金融业,也促使商业银行加快跑马圈地,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份额。

(二)盈利能力低下,核心资本供应不足。

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

在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少数股权数量很少,核心资本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股东权益的变动。

股东权益增长可以通过发行普通股、增加留存收益来实现。

由于发行新股程序复杂,资本成本较高且会损害老股东利益,一般情况下,上市银行主要靠留存收益的增加来实现权益资本的增加。

我国5家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较低,无论是资产收益率还是净资产收益率,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

盈利水平低下,使核心资本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资产所需要的资本要求。

(三)附属资本比例偏低。

作为银行的二级资本,附属资本也能在一定程度发挥吸收损失,抵御风险的作用,《巴塞尔协议》规定附属资本在银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可以达到50%;《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极低,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所占比重较大,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超过90%,上市银行一般也在70%左右。

附属资本在商业银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远没有达到50%的监管限制,商业银行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增加附属资本。

二、资本不足原因的进一步探究由以上分析可知,资产的快速扩张、盈利能力偏低、附属资本比重小,使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或补充资本的能力低下。

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如下:(一)资本充足率与股价的非相关性。

一般而言,投资者大都是风险厌恶型,因此,投资时要么避开高风险企业,要么对风险大的企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

由于资本充足率是银行最重要的抗风险指标,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越低,投资人就会要求越高的必要报酬率。

据何问陶、邓可斌(2004)研究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变化对股票收益率及收益率变化都不明显,资本充足率并没有成为我国投资者判断银行经营状况的有效信号。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和信息不对称;其次是我国商业银行大都是产权国有,存在隐性的国家担保,这也会使理性的投资者不把资本充足率作为投资参考的主要指标。

资本充足率与股价的非相关性导致的结果是上市银行不重视资本充足状况,资本补充的动力不足,资本决策随意性大,资本成本观念淡薄。

(二)收入结构不合理,中间业务收入水平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不足与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有很大关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利息收入为主,占总营业收入的70%左右,而需要风险资产最少的中间业务占比却微不足道。

这与国外先进银行形成鲜明对比。

一般来说,西方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达40%—50%,有的甚至超过70%,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占到20%—40%.如汇丰银行2003年手续费及佣金占总收入比为22.22%,德意志银行更是达到43.88%.收入结构的落后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一谈到利润,就是要放贷款;零售业务发展严重不足,创新型金融业务产品极少,金融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利润为中心的考核目标事实上变成贷款规模为中心,这也是导致风险资产过度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税收负担过重影响商业银行利润水平。

经过几次金融税制调整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执行的是企业所得税率33%,营业税率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所得税率差别不大,主要差别体现在营业税上。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免征营业税,只有德国开征营业税。

但德国银行营业税税基是以利润为基数,税率5%;而我国则是以利息收入为税基,税收基数大。

显然我国银行业税负大大高于西方国家银行业。

税收负担过重是影响商业银行效益,进而影响其资本充足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间接融资比重过大,资本补充渠道少。

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直接融资的限制还很多,债券市场的规模很小,股票市场也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融资能力逐年降低。

银行贷款成为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2001—2003年,我国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融资总量中的间接融资比重逐年上升,分别达到75.9%,80.2%和84.6%.资本补充渠道少也使商业银行难以及时增加资本。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补充附属资本的主要途径包括可转换债券、次级债务。

由于发行可转换债券有时会遭到现有股东的反对,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务相当普遍。

1998年底,德国、日本、瑞典次级债务占附属资本的比重超过40%,英国达50%,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为70%.《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后,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将发行次级债务作为摆脱资本不足困境的捷径,发行了数量不菲的次级债。

从发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次级债务的发行对补充上市银行的资本金规模,改善其资本结构起到较好作用。

但目前次级债务发行规模不大,期限较短,在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依然偏低。

(五)存贷款利率差及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刺激商业银行扩大放贷规模。

自1999年6月10日降低存贷款利率后,我国的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差扩大为3.60%,随后2002年2月21日利率调整后存贷款利率差也达到3.33%,处于近10年来较大的时期。

利率差的扩大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促使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贷款基数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同时,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由于个人房贷期限长,不良贷款率低,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房贷市场,纷纷加大营销力度,使房地产贷款倍增。

进一步增加了银行扩大风险资产的冲动,不利于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六)市场信用评级机制作用没有发挥。

商业银行经常参与资本市场活动,就要接受市场信用评级。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是根据诸多因素得出的综合评分,资本充足率是其中一个因素。

西方学者关于信用评级与资本充足率关系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较高的资本比率并不保证必然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等级,但较低的资本比率往往会与较低的信用等级相对应。

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国内信用机构尚不成熟等原因,信用评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约束并不显著,特别是那些不需要到国外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的银行。

因此通过信用评级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对策及建议(一)发展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本补充渠道,同时发挥市场约束作用。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放松金融管制,积极培育有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促使商业银行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增强其融资的灵活性。

资本市场完善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建立市场约束机制,通过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在内的多种中介机构作用的发挥,资本充足的银行获得市场认可,低资本的商业银行遭市场抛弃,使商业银行具有补充资本的外在压力。

(二)上市银行应提高盈利能力,增加留存收益。

无论从国外实践还是从理论分析来看,留存收益是成本较低、限制较少的资本来源,它应成为商业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

我国上市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调整经营结构,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加盈利,不断提高留存收益在资本中的比重。

我国政府也应从促进银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调整金融业的税赋政策,降低银行业税收负担,将营业税调整为对利差征税,以增加银行业盈利。

(三)合理利用次级债务补充资本。

次级债务是一种主动、快捷的资本金补充方式,在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资本金困境的情况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利用次级债务要考虑到自身的资本结构、成本水平、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市场承受能力、投资者意愿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发行规模及期限,我国目前规定次级债务的余额不能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而巴塞尔协议规定为可计入附属资本的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这可能使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决策时面临不利地位,应结合金融开放形势加以调整。

同时,应加快次级债务二级市场的发展,使次级债务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有利于发挥其作为市场纪律工具的作用。

(四)加强监管,发挥资本约束作用,抑制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冲动。

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约束的弱化使商业银行更加注重资产的扩张,而忽视资本的及时补充,导致严重的资本风险隐患。

这与目前银行监管中重视对不良资产率监管,而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力度不够有关。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于2007年1月1日前达到最低要求,并规定监督检查和干预纠正措施。

在目前商业银行不能从资本市场受到资本约束的压力情况下,应强化监管要求,促使商业银行树立风险意识,采取合适的资本策略,抑制资产过度扩张。

09金融2班刘清毅09011020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