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导入:心理学,一个富有极大探索性的科学领域,不仅引起了大批科学家们的深思,也引起了大众的好奇。

在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里,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神秘而又实在,成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三大奥秘之一。

在人类走过的里程中,人们在不断探索外部宇宙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揭示着人类自身的心理世界,并将各种心理现象称为内宇宙。

特别是人类探索的焦点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类自身时,脑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研究脑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21世纪--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年代,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日益显示出其不可缺少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自身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主题,各类科学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探索,力求揭开心理奥秘,打开这一神秘的"黑箱"。

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曾令古人为之感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揭示的内心奥秘也越来越多,令现代人为之喜悦。

心理学已经被现代人视为21世纪中三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

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

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

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而灵魂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

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

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为发展科学的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

贝克莱(1685—1753)和休漠(1711—1776年)可以视为19世纪欧州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漠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1832—1920年)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心理问题,坚持用观察、用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

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一)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是人类最普遍、最熟悉、最深奥的现象。

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①认识过程: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其中,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②情感过程: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如:喜、怒、哀、惧。

③意志过程:克服困难,实现目标(2)个性心理: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

①个性倾向性系统(动力结构系统):需要、兴趣、志向、动机、世界观、价值观②自我意识系统(调节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③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最稳定,体现个别差异):气质、性格、能力。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学前期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有利于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既要适时适当地对幼儿提出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动态地评价幼儿的发展,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避免“拔苗助长”。

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效果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和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二)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

此外,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三)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的身体的结构和机能,对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梦境等无法解释,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实体---灵魂在起着作用。

睡眠的时候,灵魂暂时离开身体,回来时人就觉醒,人死了灵魂就永远离开人体了。

人们注意到,或者的时候有心跳,死去的人就没有心跳,所以认为心脏是产生精神或心理活动的器官。

把所有精神活动都归之为“心”,于是就有很长一段时间用“灵魂说”“心脏说”来解释人的心理。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

如颅脑损伤后,约有20%的病人症状多种多样,主要的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注意力不能集中、健忘、不能耐受噪声、耳鸣、眼花、步伐不稳、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人格改变、消极悲观、郁抑寡欢、颈项酸痛等,往往1人身兼症状十数种之多。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为人的心理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它的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2、人脑的结构人脑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高级神经中枢指大脑。

3、皮层是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

4、大脑半球皮质分为:额叶、顶叶(躯体感觉有关)颞叶(听觉有关)枕叶(视觉有关)其中额叶是进货过程中新发展起来的部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作用,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占皮层表面积的29%。

5、低级神经中枢指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低级神经中枢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又称神经冲动)的功能外,还对自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6、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受高经神经中枢的控制。

7、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

8、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外周神经系统,一同构成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神经元)→神经元的特性:兴奋与抑制【神经元:胞体、树突、轴突、髓鞘、突触】9、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建的高经神经活动学说(也称条件反射学说)是揭示大脑机能的最有影响的学说,高级神经活动指的是:大脑皮层的活动。

10、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

11、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简答】1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反射按起源分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

如:膝跳反射无条件反射(最典型)的:①朝向反射;②防御反射;③食物反射(嚼食生津)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易变的反射,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①具体信号(第一信号系统)包括物理环境,人和动物(客观存在的),视觉、听、触、嗅、味的刺激物感知觉。

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②抽象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语词,符号等(只有人类会产生,动物不会)。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闻风丧胆、谈梅生津13、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14、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15、大脑两半对应各自管理着身体相对来说的那一半,左半球主管身体的右半边,右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边。

16、人的大脑机能具有不对称组,心理机能在左右两个半球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计算、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向,音乐知觉,擅长对情绪,态度的理解。

17、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18、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

19、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反馈)心理产生的实质/你对人的心理是怎样的认识?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心理活动,它为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环境1、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对外界映象产生心理;2、客观现实包括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物质环境(如自然现象,司机比昂,城市乡村等)和社会环境(如家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