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作者:梁清梅吴祖怡李雅诗来源:《中国市场》2021年第18期[摘要]近年來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养老能力弱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文章将从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通过对266位广州市城区老年人的再就业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并通过列联分析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和使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低龄老年人、无退休金和退休前职业是体制内的老年人再就业的概率较高。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积极老龄化[DOI]10.13939/ki.zgsc.2021.18.1401 引言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的有关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踏入了老年型社会。
由国家统计局2019年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抚养比为19.6%,较上一年度的16.8%,增幅为11年来最大,并呈老年抚养比加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我国的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养老能力弱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1]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发加深,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由于医学水平的进步,人的寿命延长而退休年龄却不变,这在一定层面上相当于提前退休,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养老体系的不完善和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政府的养老支出大大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养老压力,这大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二次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
老年是人生当中必定会经历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精力渐渐不如年轻人,但这不意味着老年人就一定要退出社会生活。
老年人力资源存在巨大的价值,老年人本身的人力资本是不可忽视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使得“老有所为,老有所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一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根据2019年广州市《数据手册》的数据显示,广州市的常住人口为1530.59万,老年人口占比18.43%。
预测到2030年,广州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万。
近年来广州市的养老问题越发突出,老城区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空巢化问题严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纯老”家庭。
为何老年人再就业率低呢?首先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在老年时应该安享晚年或者为子女带孙子;其次是企业的劳动年龄的歧视,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人由于年纪大、精力和学习能力不如年轻人,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远远少于年轻人,因而选择不在聘请老年人再就业;最后是老年人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和知识技能不足也导致他们不再选择再就业。
正是由于种种因素的束缚,研究如何促进广州市老年人提高再就业率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将以广州市为例通过研究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研究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通过研究对建立城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提供依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文献综述2.1 概念界定2.1.1 老年人的年龄界定根据国际上对老年劳动力的划分标准,一般把60~69岁的老人称为低龄老年人,把70~79岁的老人称为中龄老年人,将80岁以上的老人称为高龄老年人。
[3]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一般具有身体状况良好、头脑清断、就业意愿较强的特征,是老年人力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将老年人群体标准界定在60岁及以上。
2.1.2 老年人再就业概念的界定老年人口再就业,主要是指老年职工退休以后仍被单位聘用获取一定的收入,可能是原单位也可能是其他用人单位。
(1)文献综述。
在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因素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颇多。
张翼(1999)在20世纪末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月退休金收入、文化程度、广人均收入等会影响退休职工再就业。
[4]陈贵富等(2016)基于CHNS面板数据对我国老龄人口劳动参与和就业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低龄、大专以上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中部和东部地区、调查失业率低、自雇就业率和工业产值占比低的地区,老年劳动力的再就业率相对较高。
[5]基于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对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的研究,研究发现,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可以激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对改善代际关系、发挥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扭转家庭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董之鹰把实现老年社会角色的转换价值作为衡量现代老年人口是否幸福的决定因素,把老年人追求人生终身价值的实现作为创建21世纪老龄社会的目标。
他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人人共享的,不分年龄,但老年人在分享成果的同时,也要转换角色,不再单独地依靠国家和家庭的帮助和照料养老,应最大限度地挖掘老年人的潜能,让老年人投身于社会发展中,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实现老年人的终身价值的观点。
[6]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的老年人的再就业问题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老年人再就业有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袁廿一,2011),[7]既可以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龚红,2014),[8]又能提升储蓄、拉动消费(田立法等,2014)。
[9]熊必俊详细论述了老有所为理论,他指出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认为人口老龄化完全可以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可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
他指出要想使我国老龄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开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就是“老年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为我国的稳定与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作贡献”。
即老年人再次投身于社会中,“参与社会发展”。
[10]前人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老年人再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发展上,并未以真正再就业老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且少有对广州市老年人再就业情况的研究,文章以广州市为例,选取性别、年龄等为解释变量对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因素进行研究,致力于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3 实证分析3.1 样本数据来源文章调查数据来源于生活在广州市内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体。
为了使得调研数据更有代表性,此次调研根据广州市老年人口的分布特点,选取了天河、海珠、荔湾、白云、番禺这五个老年人口分布较多的区进行了调查。
问卷沿用了王坤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涉及了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问题。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313份问卷,回收313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66份,有效问卷率为85%。
3.1.1 数据的基本特征与列联分析根据前人的经验和现实情况影响,文章选取了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水平、退休金、退休前单位、家人态度和子女是否有经济支持8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11-13]文章采取列联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如下:由以上列联表分析可知,70岁以下的老年人再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93.6%,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只占了6.4%,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率远远高于中高龄老年人,且相关系数显著;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再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72.3%,健康状况较差的占总人数的27.7%,这说明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再就业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β=3.335,p<0.1);除此之外,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再就业率低于无退休金的老年人,有退休金的老年人有了生活的基本保障,故而很少再去选择就业,这也符合现实情况;文化较高的老年人再就业率反而低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β=2.956,p<0.05),这是由于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多数有退休金,生活保障得以满足并认为就业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故而选择再就业的可能性低;同时退休前的单位为体制内的老年人再就业率显著高于体制外的老年人(β=23.229,p<0.01),体制内的老年人多数知识文化水平高,拥有专业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经验,选择再就业时的机会明显多于体制外的老年人,找到工作的概率大于体制外的老年人,而且家人支持的老年人再就业的概率也明显高于家人反对的老年人。
在以上的分析中,性别因素和子女的经济支持因素并不显著,这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老年时面对的劳动力市场差异大,对于女性,家政市场扩大对女性人员的需求也大;而男性却没有这种待遇。
招男性老年人的劳动力市场多为清洁工和小区安保人员,市场小于女性,因此在客观事实方面导致了男性女性就业不显著。
如今家庭养老模式渐渐在弱化,政府养老模式在变大,所以子女的经济支持并不会影响到老年人是否再就业。
所以根据以上初步分析将性别和子女的经济支持两个因素剔除在外,将剩下的因素纳入模型中。
3.1.2模型设定及回归分析(1)模型设定。
文章致力于研究影响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因素,因变量是否再就业是一个二分变量,故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如下:Lnpi1-pi=b0+b1X1+b2X2+b3X3+b4X4+b5X5+b6X6 (1)其中X1~X6分别为年龄、健康状况、文化水平、退休金、退休前单位、家人态度6大因素。
对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一般采用的是极大似然,其似然函数如下:L=∏Ni=1piYi1-pi1-Yi(2)最大化似然函数又等价于最大化其对数,一般来说将似然函数转换为对数似然函数会使最优化问题更加简单,其似然对数函数如下:lnL=ln∏Ni=1piYi1-pi1-Yi=∑Ni=1(Yilnpi+(1-Yi)ln (1-pi))(3)其中pi可以理解为第i个样本再就业的概率;Yi表示样本i是否再就业,Yi=1表示再就业,Yi=0表示没有再就业。
极大似然估计就是得到使对数似然函数Ln(L)最大化时的参数b1、b2、b3、b4、b5、b6,是否再就业为因变量,“1”代表已再就业,“0”代表没有再就业。
(2)回归结果分析文章使用软件SPSS 20.对以上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根据结果显示年龄、退休前职业单位和有无退休金这三个因素对广州市城区老年人再就业行为影响是显著的(p<0.05)。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概率远远高于中高龄老年人,这是因为低龄老年人具有身体状况较好、头脑清晰和就业意愿也比较强的特征,同时面向低龄老年人的再就业机会也多,因此这部分群体再就业的可能性就大于中高龄老年人。
退休金的有无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老年生活的经济保障,所以是否选择再就業有很大一部分受退休金的影响。
除此之外,退休前单位类型对老年人能否再就业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退休前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老年人群体有着更高的学识和更丰富的经验和操作技能,因此面向的再就业机会也多,得到工作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群体的老年人。
广州市是全国一线城市,有着很多群体和不同的老年人就业市场,不同就业市场的人力需求存在偏差,因此在文化水平因素方面,老年人的再就业行为不显著。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有45%的老年人选择再就业的原因是经济上的问题,而家庭方面的因素却占少部分,故而如今家人的态度对老年人再就业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在健康状况方面也不显著,这是因为大部分老年人在填问卷时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并未很明确,自我身体状况感觉的偏差导致了该因素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