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猪苓汤(《伤寒论》)
一、组成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碎、滑石碎,各一两(各9克)。
二、用法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三、歌括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四、功用
利水清热养阴。
五、主治
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六、方解
本方原治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阴,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之证。
水热相搏,不得气化,阴津不布,加之热邪伤阴,故口渴欲饮;水热互结,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水湿下渗于大肠,故而下利;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逆中攻于胃,则为呕逆;阴虚且邪热上扰,则心烦不寐。
此时急当利其小便以渗水湿,兼事清热养阴之法治之。
方以二苓、泽
泻渗利小便;滑石清热通淋;阿胶甘咸,滋阴润燥。
五药合方,渗利与清热养阴并进,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使水气去,邪热清,阴液复,诸证自解。
但总以渗利为主,清热养阴为辅。
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热止血。
本方与五苓散同为利水之剂,用治水气停滞小便不利证。
五苓散用泽泻,二苓配桂枝以通阳化气,伍白术以崇土制水,合成化气利水之剂,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猪苓汤以二苓、泽泻配滑石以清热通淋,益阿胶以滋阴润燥,合成清热滋阴利水之剂,主治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
七、文献摘录(方论)
赵羽皇:“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便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去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胃中去热,亦于胃中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
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古今名医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