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有着的观点并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进行,虽违犯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判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弥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横跨出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够辨认出这许多特点,虚不外踢从一处而去;许多特征横跨出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一、理性早启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徵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征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

既言“理性早启”,则必先明确“本能”、“理性”与“理智”之别。

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於其所能,是有限的。

所谓本能,即动物生而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

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

而如脊椎动物之先天本能安排不足,要靠后天学习方能生存的,乃是心思作用中的理智。

其彻底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促进作用愈弱,沿理智之途跑得最北者,就是人类。

其彻底摆脱本能愈多,则其理智促进作用愈弱,沿理智之途跑得最北者,就是人类。

当理智造乎最终“并无所为”的淡定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就是理性。

当理智造乎最终“并无所为”的淡定地步,而后得尽其用,就不期产生了无所私的感情――这就是理性。

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促进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并作主张的就是理性。

” 理智实乃静态的、客观的科学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存有向上一读,谋生活之更合理也。

理性与理智原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理智之用无穷,而独不作主张;作主张的是理性。

”理智乃静态的、客观的知识与方法,而理性更有向上一念,求生活之更合理也。

在犯罪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犯罪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替代之,而人正靠心思促进作用彻底摆脱本能掌控最甚,以理智抬起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Treignac理智,更产生了独特的理性。

在犯罪行为上,节足动物以本能指导犯罪行为,脊椎动物以理智渐替代之,而人正靠心思促进作用彻底摆脱本能掌控最甚,以理智抬起本能的机械束缚,不仅Treignac理智,更产生了独特的理性。

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彰显。

以上种种,都在以下图示中彰显。

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

既已阐明理性、理智之别,回归论述中国的“理性早启”。

根据上段解释,梁公认为理性是一要求生活向上合理之追求,自有对进於无对,凡事向内寻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讲东方文化“合”对自然本根和谐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

根据上段表述,梁普遍认为为理性就是一建议生活向上合理之崇尚,自建对与于无对,凡事向内谋求,这与老师课上所谈东方文化“再分”对自然本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应属一义。

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促进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建议位元阶更高,重新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

理性理智虽同为心思作用两面,原本密不可分,但理性要求位元阶更高,认识了“人之所以为人”问题。

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

所谓理性早启,乃指中西文化早期形态――即中国出现周孔教化前的形态――虽无甚大区别。

但中国早早便转为崇尚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

但中国早早便转为崇尚理性,乃至演绎出道德与宗教的分野,中西文化自此分途。

至於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在书中探讨,惜其对此并并无态度。

至于周孔教化之兴盛果由何道,梁公没在书中探讨,惜其对此并并无态度。

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

居文化中心而为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价值判断,而非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制度之类。

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盲从、独断,挑其汇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有之时创建秩序。

人类文化必以宗教为开端,以其盲从、独断,挑其汇聚、驯服之功用,在道德、礼俗、法律尚不存有之时创建秩序。

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推论乃因对宗教的相同态度见到差异。

而后中西文化渐次分途,故其人生态度、所有价值判断乃因对宗教的不同态度见差异。

西洋强于理智而弱於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

西洋强于理智而弱于理性,则须以宗教作工具使人心智向上,故宗教林立,高下不等。

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滚滚,自创世纪至末世无所不包而离送出人类科学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与人心智莫大宽慰,修成大统。

最终以基督宗教一派至为滚滚,自创世纪至末世无所不包而离送出人类科学知识范围处立足,给与人心智莫大宽慰,修成大统。

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於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

而我中国文化经周孔教化提前进于理性之境,便无须也容不得退回反绕宗教的圈子,道德自觉完善为一再自然不过之要求。

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

周孔教化原是一种学术而非宗教。

宗教喜谈命运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於产生宗教的科学知识与情志建议,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份信仰,而贬抑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论“怪力乱神”而充份坚信人都存有理性,全然信赖人类自己,建议人向内加码,此其一。

宗教喜谈命运鬼神之事,正因它恰合于产生宗教的科学知识与情志建议,可使人对外在的神的理性充份信仰,而贬抑人的理性价值;但子恰恰相反,不谈论“怪力乱神”而充份坚信人都存有理性,全然信赖人类自己,建议人向内加码,此其一。

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注重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宗教视仪式为其神圣威信所系,故特别重视仪式规制、祭坛布置之事;而当子贡欲告朔之饩羊,子只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建,中国文化中虽仍能保持完整宗教的部分元素,例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不为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完整元素已转变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儒家在学术上所写的惟一功夫,就是教导人反省何攀而已。

儒家在学术上所写的惟一功夫,就是教导人反省何攀而已。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并无它谋。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并无它谋。

这真的就是道德,远非宗教。

这真的就是道德,远非宗教。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这就为宗教本就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这就为宗教本就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宗教向租借力求仁义,但这外力真的就是自己,而道德穿鞘这个弯角,径向内部发力挖掘自己的善。

宗教向租借力求仁义,但这外力真的就是自己,而道德穿鞘这个弯角,径向内部发力挖掘自己的善。

如此认为道德本应当就是一快速迈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於斯。

如此认为道德本应当就是一快速迈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是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故“道德气氛Amravati”与“几乎没宗教的人生”两特徵实乃一件事之两种抒发,毫无二致。

故“道德气氛Amravati”与“几乎没宗教的人生”两特征实乃一件事之两种抒发,毫无二致。

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

至此,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之事已然在胸,进而可以此贯穿全书。

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

以理性早启为起点,中国社会呈现职业分途和伦理本位状态,以下分论之。

二、伦理本位二、伦理本位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就是针对将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

梁公谓中国社会为一伦理本位社会,就是针对将近三千年即周孔教化下的中国社会而言。

至於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据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终了於此,离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关键。

至于三前年前的中国社会,他并不对其作过多研究,因为那段历史虽在时间上占有不少分量,但价值也仅止于此,远不及后三千年文化功夫重要。

因此他对前三千年中国社会形态观点也较模棱两可,只大致称作宗法社会、封建社会,而没将此封建社会、宗法社会与西洋展开比较研究,只说道必须大致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