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隐喻在汉语阅读中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汉语是一门富含隐喻的语言,隐喻是指用一个语义领域中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
语义领域中的概念。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其中“打破沙锅”是实义词语,而“问到底”则是一个隐喻。

在汉语阅读中,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下面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探讨汉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

一、隐喻的构成机制
隐喻由两个成分构成,即隐喻源和隐喻目标。

隐喻源通常是一个比喻领域或主题,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使得人们能够将其与隐喻目标(通常是现实中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

例如,“打破沙锅问到底”中,“打破沙锅”就是隐喻源,它比喻
了一种强烈的、不留余地的解决方式;而“问到底”则是隐喻目标,它表达了这种解决方式的结果。

二、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认知加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选择性注意
读者在阅读中会对注意的信息进行选择,隐喻源往往是需要主动选择的信息。

例如,当读者阅读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如果没有将“打破沙锅”作为比喻源来注意,就无法理解隐喻。

2. 配置性加工
读者需要将隐喻源和隐喻目标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具有新意的表达。

这个过程
又被称为“隐喻转喻机制”。

例如,在“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个隐喻中,读者需要将“打破沙锅”与“问到底”连接起来,进而把“问到底”解释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隐喻的影响因素
隐喻理解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读者的认知水平、阅读背景、语言能
力等。

尤其是对于不同背景下的读者,会出现认知上的差异。

例如,当读者在阅读一个专业领域的语言时,由于在专业领域中存在特定的隐喻,其理解效果可能会优于普通读者。

四、对隐喻理解的启示
隐喻的理解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义映射,任何一个阅读者对于同一句话的隐喻
理解都是不完全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理解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

因此,语言表达者需要在使用隐喻时,要考虑受众的差异性;而读者在阅读时也需要注重对隐喻源的选择性关注,以更好地完成隐喻的认知加工。

综上所述,隐喻是一个涉及多种认知加工机制的语言现象,它突破了语言的定义,使得一些表面上没有直接关系的概念之间产生了意义上的联系。

未来,隐喻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的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