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浅论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又可分为两类,即,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
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用研究必将在更多领域展开,而且,它在英语教学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标签:隐喻;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
一、隐喻与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具现,反过来语言又再影响思维。
正如Lakoff 所言“一切影响语言,语言影响一切”。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和语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生理和物理基础,它们与我们的身体有关,与我们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有关。
所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具现,是认知的具现。
因此,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思想是思维和语言的身体化。
思维和语言的身体化是由思维的基本机制决定的,这些机制包括意象图式、框架、类典型、隐喻、转喻等,其中隐喻最为重要。
每一个隐喻的出现,都是思维和语言的点滴发展;每当一个隐喻固化下来,都是思维的语言的意义承载和表达的升华。
这样的发展和升华以凝练生动的意象又反过来再次刺激影响着思维和认知,不断循环。
语言学习的研究离不开对隐喻的研究,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样也离不开对隐喻的研究。
二、传统隐喻观与现代隐喻理论
隐喻传统上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
这一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在2500多年前确立的,其影响延续至今。
主要的观点为:(1)隐喻是一个语言表达问题,而不是思维问题;(2)隐喻是语言偏离正常的使用,因而不是常规语言的一部分;(3)隐喻表达的是相似性;(4)隐喻没有真值,因为根据传统的语义理论,所有的意义都是字面的,而隐喻是非字面的。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
我们绝大多数基本的概念——时间、事件、因果关系、心智、自我、道德等,都是通过隐喻表达的,所以隐喻也常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而是一种概念结构。
(2)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
(3)隐喻表达的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使目标域得到理解。
(4)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所以隐喻可以有真值。
隐喻可分为两类: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
基本隐喻将我们的主观经验和判断与我们的感知运动经验连接起来,为主观经验提供极其丰富的推论结构、图式和质感。
在基本隐喻的获得和使用方面,我们无法做出选择。
只要我们正常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自动的、无意识的获得和使用大量这样的隐喻。
基本隐喻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隐喻。
复合隐喻本身也可以作为基础,去构成更为复杂的隐喻。
因此,隐喻具有层次性,抽象层次越高,就需要更多层次的隐喻。
基本隐喻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复合隐喻的身体基础通过基本隐喻表现出来。
基本隐喻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身体化:(1)通过对世界的体验,这种经验将
感知运动经验和主观经验匹配起来;(2)源域逻辑产生于感知——运动系统的推论结构;(3)通过与神经连接。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象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疇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
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ng point,terminal point,transfer s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隐喻的本质和特性有助于我们把握日常语言中的隐喻。
三、隐喻能力和英语教学
隐喻的普遍性促使语言学界重视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胡壮麟在《认知隐喻学》中指出:“对隐喻能力的掌握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Johnson 等人的研究表明,对隐喻的理解能力与受试者第二语言的水平有正相关。
因而,对英语隐喻的掌握与英语学习相辅相成。
隐喻的普遍性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但这两种语言却有各自的体系,其中的隐喻用法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这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是无法忽略的。
从理论上说,学生应该学习,也能够学会隐喻性语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英语教学过程中词语多义和动词短语、习语等涉及到隐喻的语言现象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
有研究表明,在语言的输出上,中国学生往往在英语输出过程中因按照中文的方式将要表达的经验概念化而导致其英语存在不地道现象。
而经验概念化方式恰恰与隐喻密切相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
”由此看来,隐喻的普遍性源于它是思维的基本运作机制,隐喻不仅涉及到英语的表层语言形式,更涉及到英语语言所代表的深层概念系统。
在此认识基础上,如果能把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从根源上认识和把握隐喻,将能更好地解决英语中涉及到隐喻现象的教学难点问题。
语言中的实例证明许多隐喻是以人类早期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为基础的。
概念隐喻能够使语言中所派生的隐喻表达形式与所代表的意象图式(即在人类日常经验中反复出现、相对简单的结构及各种空间方位关系在人类心理中形成的简单意象)直接相连,所以,调动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意象积累,使其可以通过自我身体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和把握抽象概念,理解和把握隐喻语言。
由于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语言的表达力比较贫乏,隐喻基本上是以人类自身为参照物,采用体悟的方式,以具体比喻抽象。
英语教学中概念隐喻的介入,不仅向学习者指明了众多隐喻表达形式的最初来源,使得由符号所代表的语言脱去了它的抽象外衣,回归到原本的面目,还可以使隐喻表达形式的理解过程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学习者与早期人类共有的基本身体和社会经验,激发心理意象和想象力,使得理解和记忆过程变得形象、直接、快捷、牢固。
参考文献
[1]LAKOFF.G,Metaphors We Live By[M].Philadelphia: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6.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