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5篇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理解算理,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其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算下面各题。

5×0.520×0.41.1×40.39×1001.8×10×10237÷100[评析:口算练习应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加强口算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这里的基本练习,还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出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新知1、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小明房间、阳台平面图)师:小明家最近换了新房子。

同学们请看,这是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阳台的面积有多大?房间和阳台一共多少平方米?……)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要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该怎样列式呢?(板书:3、6×2、8)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2、估算。

师:同学们不妨先估计一下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学生的估计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①3×3=9。

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

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面积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

面积和10、8平方米接近。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房间的面积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

3、试算。

师:3、6×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

教师选取不同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师:根据估计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0、08是合理的答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思考。

看来问题的关键是积的小数位数。

4、明理。

师:谁愿意说一说3、6×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释:①把3、6米和2、8米分别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1008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②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把3、6看成36是把3、6乘10,2、8看成28是把2、8乘10,两个因数分别乘10,算出的积1008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要用1008除以100,所以积是10、08。

数学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2.难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三、教学过程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②-5746(3)计算:①②③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由此我们规定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例如: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由此我们规定一般我们规定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例1计算:(1)(2)(3)(4)解:(1)原式(2)原式(3)原式(4)原式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2)解:(1)(2)练习:P141 1,2.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解: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0.008、0.000016、0.0000000125解: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吨)答:木星的质量约是吨.练习:P1421,2.四总结、扩展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2)绝对值较小的数,n为一个负整数,原数中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零)五、布置作业P143A组4,5,6;B组1,2,3,4.参考答案略.六、板书设计投影幕引入:例2例4例3例5例1练习练习数学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猜数引入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

(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

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

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

(去掉29×8≈160)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四、拓展提升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联系。

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第一站:长城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第三站:天坛公园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反馈:1.(58+11+33)×82.58×8+11×8+33×8≈(60+10+30)×8 ≈60×8+10×8+30×8=800(元) =800(元)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