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二首》《咏柳》备课资料作者贺知章简介贺知章简介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就是初唐诗坛中的一位佼佼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萧山)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历任礼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和秘书监等官职。
他的诗以绝句见长,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代表作《咏柳》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想象奇妙,意境高远。
既写出了柳叶的美和它的勃勃生机,也写出了和煦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希冀。
贺知章又是一位关心边防和国家尊严的爱国者,他在《送人之军》一诗中写道:“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贴汉国忧。
”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贺知章旷达,不慕名利,好饮酒,常常“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爱才若渴,热情提携诗坛后辈。
当他已身居太子宾客,在京城“以文词知名”之时,李白还是一个布衣,诗才也只初露头角。
贺知章读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
两人年龄相差40多岁,但一见如故,对饮畅叙,结为忘年知己。
有一天,贺与李在酒楼,贺知章适无钱沽酒,竟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显示官品级别的金龟,换取酒菜,真挚豪爽如此。
这就是“金龟换酒”的典故。
接着,贺知章在皇帝面前推荐了李白,唐玄宗把李白召进宫中,任为供奉翰林。
从此,李白声誉鹊起。
唐玄宗天宝初年,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政治黑暗。
贺知章不愿与奸臣共事,恳请度为道士,告老还乡。
唐玄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赐鉴湖一曲(一块土地),并赋诗赠别。
贺知章离京那天,朝中皇太子以下文武百官集中在东门外长乐坡为他饯行。
李白作《送贺宾客归越》一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把贺知章比作书圣王羲之,情意十分深切。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宦游生涯,年迈的诗人回到了故里,见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千。
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二首》,即属此时所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岁月流逝,春风依旧;两鬓早白,乡音不改。
在诗人眼里,家乡的风物既陌生又熟悉,那种喜悦又不无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
这种人之常情,经过诗人妙笔生花的艺术提炼,读后使人回味无穷,成为干古传诵的名篇。
贺知章回到永兴后,因体弱多病,不久去世。
他一生创作的诗很多,但自己不喜收存,故大多散失,仅留19首,收录在《全唐诗》中。
萧山思家桥:贺知章的故里一、贺知章的生平和籍贯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越州永兴县人(即今杭州市萧山区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及第,曾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四门博士、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少监等重要职务。
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和当朝权奸高力士、杨国忠等进行了坚决而巧妙的斗争,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敬重。
大诗人李白才高压众,但他还是布衣寒士时,贺知章慧眼识英才,积极向唐玄宗推荐,并设法保护李白不受奸臣伤害,使李白成了天国的“诗仙”。
后来李白作《对酒忆贺监》诗来追忆贺知章: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的诗文,新颖清秀,脍炙人口,其中《回乡偶书》、《咏柳》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最早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编者,把上述二首诗列为七绝第一。
千百年来,多少游子回乡时,都喜欢引用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回家的心情。
1992年,在香港的一次唐诗十佳评选中,《回乡偶书》被评为唐诗第十佳。
贺知章的书法,自幼就名扬乡里,人们拿着纸墨请他写就,以为墨宝藏之。
到长安后,他常和同乡张旭等一起出城写草书等,使其“名扬上京”。
他和张旭都被称为“吴中四士”,而他的“学生”张旭,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的“草圣”。
贺知章的草书《孝经》今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毛泽东主席当年看了贺老写的《孝经》认定为“真迹”。
公元744年,在长安当了50年高官的贺知章要回乡了,他向唐皇恳求萧山周官湖和镜湖剡川一曲角,以做为放生池,皇帝“诏许之”。
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并命文武官员作诗相赠。
贺知章荣耀至极,这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乃文坛之千古盛事。
“辞农五十载,今日复东归。
”这是贺老回乡前在长安说的一句话。
有书记载,贺知章两次考中进士,但第一次未去上任,仍在萧山的农村里种田栽芝。
37岁离开萧山,86岁才回乡。
正月初五,贺老一行辞别长安,二月下旬到达萧山,其时春意盎然,柳叶初发,贺知章在萧山南门外的河边,看见一棵特别高大的柳树,触景生情,就写下了回乡后的第一首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老在萧山故里住了两个月后,去了会稽郡治(绍兴)定居。
二、贺知章故里考贺知章是萧山人,新旧唐书、《辞海》等均有明确记载,对于其它个别说法,萧山历史学会的刘宪康先生曾撰文给予指正。
但是我想,如果能在萧山发现贺老的故里,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①1998年前,我邀萧山文管会倪秉章、施加农先生到萧山高桥村考察百柱庙,从中认识了百柱庙负责人田小青和箩婆寺负责人李光荣,并受两人之邀请,去箩婆寺和箩婆桥作历史文化专题研考。
查清了箩婆桥并不是“罗波桥”的史实,而箩婆桥似与唐代的荷担僧有关。
据毛西河集载,荷担僧姓贺,即唐代学士贺知章。
当时李光荣先生拿来一本叫《花枷序》的祖传道书,说内中有萧山24桥联,看看是否有箩婆桥之联?结果我发现了思家桥的桥联:“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
”很明显,这里指的是乡贤贺知章!因为萧山历史上,奉旨还乡的仅贺知章一人。
再看这本蓝皮线装道书,为光绪廿七年手抄本,内有陇西李家康红色印鉴二处,这肯定是珍本,于是我急忙赶到史家桥村的思家桥考察。
无独有偶,该村的黄幼年老先生告诉我,他家藏有一本《招德龙图卷》的道书,内中也有和《花枷序》一样的24桥联,这进一步表明,思家桥与贺知章故里及故居有着重大关系,对该桥必须进行细致考察。
1998年至2004年间,我先后十下史家桥村,反复核实,调查有关贺知章的史料、传说,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②思家桥是单孔梁式石板桥,为东西向,中铺三块条形石板。
两边为八字形石台阶,各有十余级。
南边的石梁板上刻有“思家桥”三个大字,北边的石梁板上刻有“仪方桥”三个大字。
该桥由明代嘉靖年工部主事黄九皋重建,上世纪末,萧山县石岩乡的“思家桥及河岸”被定为县文物保护点,现为杭州市萧山区文物保护点。
据《萧山县志稿》载,思家桥又名“史家桥、仪方桥”,在“埭上”,今为蜀山街道所辖。
思家桥的桥墩上有三处石刻条幅,有的字因岩石风化已经看不太清,但依然可辨。
其中有一条石刻比较清楚,为“贺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此条仅“贺”字因“贝”部有一处残脱,是后来用放大镜看后才确定下来的。
另一处上刻:“□□弦孙九皋重建”。
还有一处是“□孙振廿三年重修”。
综合上述石刻文字,可以确定,思家桥不是明代始建的桥梁,因为史家桥村没有明代的官员“奉旨还乡”,也没有明代任礼部郎官,又是学士的官员。
而“仪方桥”之意,是指唐代礼部郎官所住的地方,这一点正好与贺知章的官职相合唐时礼部高官称大仪。
贺知章被肃宗加封为礼部尚书。
从石刻文字中可以知道,至明嘉靖年时,该桥重修重建至少已达三次。
最后一次重建至今,已有400多年,桥体基本完好无损。
应当明确指出,该桥创始人是贺学士,而不是一般的乡绅,或者什么地方小官,贺知章的集贤院学士是唐玄宗亲自赐给他的,可谓名声显赫所以文人们爱称贺知章为贺学士。
下句是“族长相继懿修”,意思是族长们要以美好的德行,一代代负责修缮下去。
这样的修桥族规,在萧山从未所见。
还有,民间嫁女,花轿不准抬过思家桥。
这样的民约,在萧山也从未所闻。
我以为这些乡规民约,都体现了对乡贤贺知章的尊重。
而“族长们相继懿修”了多少次﹖我想当然不会只有一次二次,所以思家桥始建于唐,系贺知章回乡后建,是有据可证的,并非空穴来风。
③史家桥村不姓史,有人口近700人,大多为黄姓,是南宋时从湖北迁来的。
据看过家谱的老年人说,唐宋时期,这里主要住着贺姓人,村里还有贺家园、贺家祠堂弄等地名,后来黄姓发族,贺家人逐渐减少,到文化大革命时,贺姓人只有一家了。
2004年春,一位村民在挖地基时,出土了一堆瓷片,其中有晚唐时的越窑青瓷碗片、北宋中期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碗残片,说明在南宋前这里确住有村落。
这种瓷片,村里仍可挖到。
2005年,我在协助村里维修甲科济美牌坊时,在区文管会得到一份浙江省文物普查资料,资料中“原地名”一栏上写着“史家桥村原名思家桥村”。
村支部书记黄水久说,史家桥乃思家桥之讹传。
思家桥村名是对贺知章“思家归乡”的纪念。
这进一步证明,原思家桥村,是贺知章的故里。
④贺家园,在村南1里的文笔峰下,占地十多亩,黄幼年、黄水久先生带我到贺家园考证时,我发现了一个占地约五亩的古代石砌墙基,平面呈凹字形构筑,前有一条道路叫“百步禁界”,后面临小河。
从所砌石基分析,它是古代贺姓的一个官家宅基,也有可能它就是贺知章的出生宅地。
晚唐温庭筠到萧山游历,曾作《贺知章故居叠韻》一首,他见到的贺知章故居已成“废砌”,意即破落的残墙,墙上面长满了木莲花。
难道这就是贺知章回乡后扩修的故居,难道这石砌墙就是温庭筠诗中的“废砌”﹖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考定。
⑤2003年,我分别与李维松先生、杜永毅先生到思家桥考察,此前杜永毅先生告诉我,他听人说有“文笔环季真之宅”的资料,建议我到绍兴图书馆去找。
2004年,我在张家弄村的村史中看到了该村举人郭伦的《萧山赋》,内确有“文笔环季真之宅”一句,但文笔山四个方向都有“环”的山形,特别是南面的周家湖,曾被认为有贺知章的故居。
于是我到浙江图书馆的古籍部查阅完整的《萧山周氏宗谱》,发现周家湖村人是宋嘉佑年时从绍兴诸暨县一带迁入,唐代并没有村落,故周家湖不是贺老所求的周官湖。
考唐代的周官湖在文笔山东北的桥头陈一带,汉代周家人曾居此,与贺家园相邻。
而贺家园环于文笔峰下,从总体上看也是成立的,又有显教寺的“环翠阁”可旁证,据此二条,文笔环季真之宅,应在文笔峰的北面,而贺家园的名称,正好与郭伦说的贺季真宅相应,这不像是巧合。
⑥晚唐小李白温庭筠东游吴越,秋季到达萧山,有《七夕》、《萧山庙》、《贺知章故居叠韻》等诗,说明他到萧山见过贺老故居,但这些诗无法确定贺老故居的具体位置。
然而笔者又找到了温庭筠有关贺知章的另一首作于长安的诗,对确定贺老故里的地点有重要作用。
全诗如下:秘书省有贺监草题诗,笔力犹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越溪渔客贺知章,任达怜才爱酒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