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寄生虫的中草药————治疗线虫的中草药摘要:中药治疗寄生虫病是以杀、驱虫为主,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同时还注重调理脾胃、补养气血。
中药治疗寄生虫,在我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所记载。
在治疗寄生虫病时,必须根据寄生虫的种类,病人体质强弱病情的缓急等不同分别选和配伍适当的药物。
寄生虫病患者每见绕脐腹痛,呕吐涎沫,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肛门、鼻、耳瘙痒,久则易损伤脾胃,加上虫体耗伤水谷精微,故气血两虚,表现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身倦乏力。
此类药物一般宜空腹服,以便更好的发挥驱虫作用。
由于某些抗寄生虫药有相当的毒性,故应用时必须注意剂量,孕妇及老弱患者均宜慎用。
中药对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等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关键词:寄生虫主治功能现代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百部百部主治功能温润肺气,止咳,杀虫。
治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
(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及肺结核等。
配麻黄、杏仁治小儿风寒咳喘;配紫菀、贝母、寒水石治小儿肺热咳嗽。
(2)灭虱杀虫:用于头虱、体虱。
浓煎灌肠治蛲虫。
①《抱朴子》:治咳及杀虫。
②《别录》:主咳嗽上气。
③陶弘景:百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
又主暴嗽。
④《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
⑤《本草拾遗》:火炙浸酒空腹饮,去虫蚕咬,兼疥癣疮。
⑥《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
⑦《滇南本草》:润肺,治肺热咳嗽:消痰定喘,止虚痨咳嗽,杀虫。
⑧《中国药植志》:与猪蹄煮服,可以治风湿症。
现代药理研究化学成份:块根含多种生物碱。
蔓生百部:根含百部碱。
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原百部碱、百部宁碱、华百部碱等。
直立百部:根含百部碱、原百部碱、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对叶百部碱、霍多林碱、直立百部碱。
对叶百部:根含百部碱、对叶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斯替宁碱、次对叶百部碱、氧化对叶百部碱。
尚含糖2.32%,脂类O.84%,蛋白质9.25%,灰分12.1%,以及乙酸、甲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等。
抗菌作用:体外试验时百部(品种未鉴定)煎剂及对叶百部酒精浸液对多种致病菌如肺炎球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脑膜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与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以及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蔓生百部水浸液在体外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也有报道对真菌并无抗菌作用的。
百部(品种不明)能延长培养新城病毒的鸡胚的寿命至36小时。
杀虫作用:蔓生百部与其他种百部(品种未鉴定)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对蚊蝇幼虫、头虱、衣虱以及臭虫等皆有杀灭作用。
高浓度百部(品种不明)在体外且能杀死鼠蛲虫。
临床应用咳嗽治风寒犯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白色,常伴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
治痰湿阻肺,咳嗽有痰。
痰多色白,恶寒怕冷等,配麻黄、杏仁等。
治肺热壅盛,咳嗽偏热,气息短促,痰稠色黄,口干咽痛等,配款冬花、杏仁、甘草等。
治肺阴亏耗,久咳肺阴耗伤者,症见干咳,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等,配生地黄、沙参、麦冬、川贝等。
肺痨治干咳,咽燥,咯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等,配白芨、麦冬、川贝等。
百日咳治小儿百日咳,以蜜炙百部、夏枯草、沙参、川贝、白前等,水煎服。
虫症本品具有杀虫之功效。
治蛲虫病:配苦楝皮、乌梅,煎水,临床前保留灌肠。
治滴虫病性阴道炎,单用本品煎水,冲洗阴道。
治头虱、阴虱,,用酒或醋浸泡本品,涂于患处。
绣球风以百部根、赤螺、露蜂房各等份,为细末,醋并酱合涂之。
疥癣鲜品百部切断,以断面擦或用百部酊涂擦。
川楝子川楝树与川楝子功能主治杀虫消积。
用于蛔虫、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量9~12g,捣碎入煎剂。
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 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 ④《纲目》:"治诸疝、虫、痔。
" 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
核:怡疝,去痼冷。
"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现代药理研究1.驱虫作用:本品有驱蛔虫作用,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
低浓度(1:5000-9000)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的规律破坏,持续10-24小时。
被认为川楝素是对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
川楝素还能使虫体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谢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应求而导致收缩性痉挛而疲劳,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出体外,因此临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虫时间较迟,约24-48小时,排出虫体多数尚能活动。
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记录膈神经放电和膈肌肌电,观察川楝素对呼吸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剂量川楝素(2mg/只,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0.01-0.15mg/只)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
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
川楝素对清醒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3.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
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临床应用胸胁脘腹疼痛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作痛、脘腹疼痛,常配伍延胡索等药;若腕胁疼痛日久,肝郁化热,阴血受伤者,常配伍生地、当归、枸杞子等。
疝气疼痛疝气作时,睾丸偏坠,常与小茴香、吴茱萸、木香等配伍。
虫积腹痛蛔虫积滞,脘腹疼痛,常配伍芜荑、使君子、鹤虱、槟榔等;小儿因蛲虫而肛门作痒者,亦可用本品止痒,如以其余生艾叶煎汤熏洗。
鹤虱鹤虱功能主治蛔虫、蛲虫、绦虫等诸虫腹痛及小儿疳积病,配伍使君子、槟榔以驱虫消疳。
1.《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甲。
2.《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3.《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4.《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
5.《岭南采药录》:疗恶府,解蛇毒,均捣敷。
6.《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烷虫、蛔虫之驱除剂。
7.《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现代药理研究化学成份果实含鹤虱内酯,天名精内酯酮,三十烷,正已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三十一烷,豆甾醇等。
种子含二十六烷醇。
药理作用 1.天名精子有驱虫作用,1%天名精子配5滴加人生理食盐水25ml中,加温37℃再放人大绦虫,结果1-2分钟即死。
2.野胡萝卜种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两种季铵型生物碱,一种从化学及药理上均确定其为胆碱,故有胆碱样作用;另一种则尚未确定。
在动物试验中(离体豚鼠、大鼠小肠、大鼠子宫、猫支气管。
离体蛙心等),还显示有罂粟碱样作用。
种子还含黄酮类,据云能扩张冠状血管,有用于心绞痛者。
种子中的甙性成分,对麻醉大有短暂的降压和抑制呼吸,能松弛大鼠、兔小肠及未孕子宫。
也有报告,其提取物(可能为叶)对已孕或未孕的猫、豚鼠子宫有收缩作用。
果实的热乙醇提取物有扩张冠伏动脉(离体猫心)的作用,与柯柯碱相似。
其变种的种子中提出的精油,对麻醉大小量可短暂的降低血压而不影响呼吸,大量则能导致持久性的降压并抑制呼吸,此精油对蛙心、在位犬心有直接抑制作用;对大鼠无镇痛作用,但却能抑制其中枢神经系统;它对士的宁及戊四氮引起的惊厥(蛙),有轻度的保护作用;它能松弛离体大鼠及兔小肠、大鼠子宫平滑肌;在离体蛙横纹肌标本上,它能降低乙酞胆碱引起的收缩。
东北鹤虱的果实,试管内对蚯蚓、猪蛔虫、水蛙均有杀虫作用;10%鹤虱酒精提取物1ml于试管内对猪蛔头部作用不明显,须加入25ml才能使之挛缩停止。
50%及25%浓度的鹤虱液体外实验,20小时后仅有少数的鼠烷虫死亡。
临床应用治疗钩虫病取鹤虱3两,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0ml(每10ml相当原生药5钱),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ml,连服两晚。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
观察57例,治疗后15天复查大匣,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阴转率79%。
治疗前合并蛔虫感染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结果有19例蛔虫卵阴转。
说明鹤虱亦有驱蛔作用。
少数病例服药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
苦楝皮苦楝皮功能主治蛔虫病、虫积腹痛,可单独应用或合槟榔、使君子等。
胆道蛔虫症,与茵陈、郁金、青皮、木香等同用。
头癣、疥疮,可将苦楝皮研末,醋或猪脂调擦,对某些皮肤真菌、疥癣虫有所抑制和杀虫作用。
钩虫、绦虫、鞭毛虫及阴道滴虫病,亦有一定的驱杀作用。
,可配伍其他驱虫药同用,以增强疗效。
此外,尚可用于阴囊湿疹,接触性皮炎,外痔等疾病,均以鲜用效佳。
现代药理研究驱虫作用经猪试验表明,该药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
驱蛔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川楝素,比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
低浓度(1:5000-9000)的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苦楝皮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持续10-24小时,最后逐渐转入痉挛性收缩。
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
此浓度的川楝索对蛔虫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提示川楝素并非拟胆碱药。
高浓度(l:1000)的川楝素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
这种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受药物作用后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结果。
经Ammon法和瓦氏呼吸器分别测定虫体匀浆的胆碱酯酶活力和呼吸酵解,结果证明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川楝素不是通过糖代谢而起作用。
另从蛔虫肌肉中的ATP和无机磷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川楝素能使ATP的分解代谢加快,从而造成蛔虫有能量供应短缺而导致收缩疲劳,而被排出体外。
高浓度的苦楝皮药液(25%-50%)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对呼吸中枢的影响大剂量的川楝素(每只大鼠,静脉或肌内注射2mg)能引起大鼠呼吸衰竭。
这主要是由于该成分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予川楝素(每只大鼠0.10-0.15mg),能支持上述结果。
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