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五年级第五单元【单元导教】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本组教材围绕“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这一主题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几个栏目组成。
这些内容紧密联系协同一致地指向学生提升“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习作能力。
《人物描写一组》里《摔跤》凸显了小嘎子的动作描写,《他像一颗挺脱的树》侧重于外貌描写,《两茎灯草》一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了严监生的吝啬。
这三个片段相对独立,每个片段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各有侧重,但每个片段都不只有一种描写方法。
本课课后练习有两题:一是“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二是“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以此为引导,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宜抓住其中关键词“人物印象”、“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来解读课文。
人物形象展示不是生硬的几个评价性的词汇,而是通过品读教材,从文中提炼出来的语句,文中的语句也正是学生要学习的经典的语言表达范式。
《刷子李》以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为话题,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刷子李刷墙的效果奇、动作奇、规矩奇,突出“奇人”,所以,在教学时抓注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能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特点。
课后习题有两题:一是“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画出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课文时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和前一课练习题不同的是,本课讲到的内容不再是印象,二是人物特点,这个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方法,要从对具体语句的学习悟出来。
所以,本课在教学时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要以课文对人物的描写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事例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
交流平台与单元导语相呼应,和课文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单元教学系统。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建议教师先读交流平台,关注其中提到的例子并找到相对应的课文,在浏览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找对应,首先对每篇课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点有个大概准确的定位,然后再思考单元目标和语文要素的逐课落实策略,考虑语文要素在每篇课文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学生曾阅读过大量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读写经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由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情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到第二阶段——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具体感受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语言;再到第三学段——能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感受,领悟其形象、情感、语言。
以【单元教学目标】字词:1.认识1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6个词语。
习作学习要素:1.能结合课文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
2.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表现人物的特点,还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能体会这些方法的表达效果。
3.能梳理、总结写人的基本方法。
4.能结合例文和旁批,进一步感知写人的基本方法。
13 人物描写一组【课前解析】关注文本内容:《人物描写一组》的三个片段分别以“摔跤”“他像一颗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为小标题,塑造了小嘎子、祥子和严监生三个人物。
第一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进行摔跤比赛的情形,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机灵;第二个片段主要写了初入行的年轻后生祥子的外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了祥子的生命力;第三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主要写了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他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硬撑着不肯咽气,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严监生的极度吝啬。
关注作者、作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等。
《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第五、第六回。
这是一部描写封建社会读书人追求功名,以及他们生活的小说,是中国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登峰之作。
作者吴敬梓,创作这部书花了近二十年时间。
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勾勒,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对有钱人严监生临死前的刻画更是“千古绝唱”。
关注语文要素:《人物描写一组》这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摔跤》一文对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祥子结实、健美的形象;《两茎灯草》选择了典型事例,抓住了主人公的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本课对应的语文要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重点呈现。
关注策略指导:在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整合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同本课的教材学习结合,从人和事件的具体事例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
关注学法指导:三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侧重点各有不同。
结合课后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交流感悟的方式使学生分别了解三个片段中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一系列描写,体会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嘎、绊”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跤、搂”等15个字,会写“摔跤、手疾眼快”等10个词语。
2.能结合三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
3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车夫、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嘎、绊、揪、扳、腕”五个生字,会写“跤、搂、仗、鞭、欺、挠、扳、腕”八个字。
会写“摔跤、手疾眼快、欺负、脚腕子”四个词语。
2.能结合《摔跤》这一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嘎子、小胖墩儿的特点。
3.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并学着运用这个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
在祖国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勇武过人的武松,意志坚定的刘伯承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课件1:过渡: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五单元,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继续认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出示课件2:(设计意图:以谈话的方式,回忆熟悉、有特点的人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清楚本组阅读、习作两个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认识字词1. 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
板书:(13.人物描写一组)阅读思考:这篇课文共有三个片段组成,请你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三个片段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分别出自哪本书?作者是谁?出示课件3:预设1:《摔跤》主要人物有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
预设2:《他像一颗挺脱的树》主要写了初入行的年轻后生祥子。
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
预设3:《两茎灯草》主要人物是临死前的严监生。
选自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吴敬梓。
出示课件4:2.教师过渡:《人物描写一组》是分别从小说《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和《儒林外史》中节选的三个片段,每一部分片段的题目就是这个片段的小标题。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片段《摔跤》,板书(摔跤)首先我们一起来走进作者,哪位同学愿意把这篇文章的作者和这部作品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课件5:预设1:(生读课件)徐光耀,生于1925年,河北雄县人。
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电影文学剧本《小兵张嘎》等。
预设2:《小兵张嘎》1961年底发表,讲述了抗日小英雄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老钟叔、老罗叔、区队长等人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故事。
3.学习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词语。
出示课件6:教师范读:同学们,这部分有很多的儿化音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尤其是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把儿化音读出来,老师先读一遍,请你跟读两遍。
“小胖墩儿”、“单褂儿”、“虎势儿”(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梳理片段的内容;认识字词,扫清障碍。
)三、细读感悟,体会特点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文中圈出描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7:2.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分享。
预设1:文章一开始,嘎子就对胖墩儿说“要不——摔跤。
”从这句话里,我能看出来,虽然在身材上嘎子跟小胖墩儿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还是不服输。
引导:也许摔跤并不是小嘎子最拿手的,但是他这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出他身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也能看出小嘎子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
板书(争强好胜)追问:面对小嘎子发出的挑战,小胖墩儿作何反应呢?预设2:“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小胖墩儿也是不甘示弱的,很快就接受了挑战。
虽然他比较胖,”虽然他很胖,但是动作很敏捷。
追问:你是从哪些字词看出小胖墩儿的动作敏捷的呢?预设3:我是从“跳、退后、闪、脱、叉”这些字词感受出来的。
小结: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上,我们不难看出,小胖墩儿也是一个率真,憨厚的孩子。
板书(憨厚率直)过渡:同学们,大战一触即发,两个孩子的“战斗”就在只言片语之间引爆了。
刚才我们分别关注到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那么既然是摔跤,一定是动作描写比较多。
接下来,请同学们重点关注两位小主人公的动作描写,我们继续来交流。
预设4:学习句子:“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鵮架似的对起阵来。
”追问: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①:我感受到了他们在摔跤前彼此气势都很强。
教师引导:你觉得什么叫“虎势儿”“公鸡鵮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谁能来模仿一下?生谈,生模仿。
出示课件8:相机出示:“虎势儿”:是指俩人都很威风,不甘示弱。
公鸡鹐架:原指公鸡用嘴啄同类或敌人,以及彼此打斗。
后引申为打架斗殴。
过渡:同学们,通过模仿,我们可以很真实地感受嘎子和小胖墩儿的摔跤气势不输彼此,所以在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借用动物的一些动作来刻画人物。
大战一触即发,我们继续来交流。
预设5:“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