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妻子称谓的演变看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对妻子的称谓,从古至今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这些称谓本身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本文从历时角度进行了梳理。
标签:妻子;文化
妻子,作为男性的配偶,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亲属称谓作为生活中常用的基本词汇有其稳定的一面,同时,因为社会变革的原因,又有发展的一面。
在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中,虽指称的对象没有改变,但是语言中的称谓却源源不断地出新,出现大量异名同指的现象。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对妻子的称谓多达几十种,这些称谓不仅具有指称作用,更是社会信息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笔者拟从历时的角度来梳理“妻子”称谓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
一、先秦时期
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指称男子配偶的词有“妻、后、夫人、孺人、妾、内、内子、妇、良人”等。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剩余产品的掠夺,出现战争,这时男子先天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男子成了战争的主要力量。
妇女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被逐渐替代。
社会由上至下的纵向结构中,丈夫的身份、地位不同,他们的妻子也相应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的正室称为“后”,诸侯的嫡妻称“夫人”,大夫的嫡妻称为“孺人”,士庶人的妻子才称为“妻”。
这些称谓中体现了先秦社会中女子因为丈夫身份的不同而出现等级的差别。
“妾、内、内子”这些称谓,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中国以农立国,自数千年前以降,农业都是我国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首重劳力,而作为主要人力资源之男丁,就显出了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于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
自此,男性的社会地位日渐凌驾于女性之上,而“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愈见明确和清晰,“内、内子”体现了“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
男外女内,起初只是社会劳作的一种自然分工,但是发展到森严的等级社会,体现的不仅仅是社会分工,而是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男子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女子几乎只禁锢在家庭这个小小的范围内,逐渐地,女子丧失了社会价值和地位,“内”凸显的是女子家庭中的职责和义务,更多的是对女子的一种歧视。
“妇”可以指称贵族的妻子,如《诗经·大雅·思齐》:“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周姜,即太姜,是古公亶父的妻子。
也可以指称一般庶民人的妻子,如《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
这个时期比较例外的是“良人”这个称谓。
“良人”是一种爱称,夫妻可以互称,既可以称妻子,也可以称丈夫。
如《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
指的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称谓,毛传曰:“良人,美室也。
”这在等级森严的前秦时代是一抹亮色,相比较上层社会贵族女子,下层的女性受到的约束相对少些,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对自身独立意识的追求。
总之,在先秦时代,对“妻子”的称谓分类细致,有着明显的等级色彩,反映了在宗法制严苛的等级社会一种尊卑有序的文化氛围。
二、汉唐时期
这时期指称男子配偶的词语有“拙妻、山妻、荆妇”等谦称和“德配、令室”等尊称,指称对方的用美好的,赞誉的词,指称自己的却是谦卑的,甚至是丑陋的,对比来看,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卑己尊人的传统。
对这时期比较特别的是“卿”这个称谓,“卿”甲骨文作,它的本义是两人面对面进餐,最早是指天子或诸侯的高级官员,后引申为帝王对官员的爱称,后又引申为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后成为夫妻间的爱称,如《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常卿安丰。
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这种现象缘于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乱,民族间战乱频繁,传统儒学趋向式微,思想文化领域再度出现争鸣,传统礼教对夫妻的束缚有所松动,夫妻之间比较平等,才出现了如此平等、充满感情的称谓。
三、宋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在汉唐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对妻子的谦称:贱妻、贱房、贱累、贱室、贱荆、拙妇、拙荆、拙妻、山妻、山荆等。
宋元明时期,程朱理学主张女子需绝对服从丈夫,把夫纲与君纲、父纲并立为三纲。
夫纲是中国专制社会中处理夫妇关系的准绳。
男尊女卑观念经过二程的发挥,显得更为专制,并成为束缚广大妇女的沉重精神枷锁。
妻子对男人来说是一种附属品,是负累,“贱妻、贱房、贱累、贱室、贱荆、拙妇、拙荆、拙妻、山妻、山荆”等谦称把女性的卑微刻画得入骨三分。
这个时期出现的指称妻子的称谓还有“浑家、太太、娘子、老婆”。
“浑家”在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中较为常见。
如:《喻世明言》:“蒋兴哥人才本自齐整,又娶得这房美色的浑家,分明是一对玉人,良工琢就,男欢女爱,比别个夫妻更胜十分。
”“太太”,明清时期指称官员夫人或长辈妇女。
如:《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这位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
” “娘子”宋代之前,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如唐代韩愈《祭女挐女文》:“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灵。
”大约到了宋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如果他不在家,你见见他的娘子。
”明陶宗仪《辍耕录·妇女曰娘》:“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
”说明当时不分尊卑,官员庶民的妻子都可称娘子。
老婆,最初指的是年老的妇女,后来“老”虚化为词头,“老婆”就成了妻子的指称,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
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
”
四、新时期
民国时期作为新旧社会的过渡,这个时期指称妻子的称谓很多仍然沿用过去的,如“太太,夫人,贱内,内人”等,随着民主思潮不断涌现,人们接受新文化程度的加深和范围的推广,和港澳台、外籍华裔的文化交流,“太太”的称谓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似乎已更少含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更平民化了。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普遍沿用“妻子,女人”等称谓,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个新词是“爱人”。
它最初指的是恋爱的对象,逐渐过渡到指称进入婚姻状态的夫妻,既可以称丈夫,也可以指称妻子。
既表达了感情的亲密,也体现了夫妻平等的关系。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渐高雅,一些封建社会使用的一些称谓重新被人们使用,如“夫人”,多用于中上层、文化比较高的已婚妇女,社会下层百姓普遍使用“老婆、媳妇”非正式的场合还用“掌柜的”、“领导”、“宝贝”等带有戏谑性的称呼,带有很明显的轻松、愉快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吉凤娥.汉语夫妻称谓古今嬗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2] 郭艳玲.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