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分析标题的作用【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分析标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从交代内容、吸引读者兴趣、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主旨等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从交代内容、吸引读者兴趣、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主旨等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答教学法范例演示法练习教学法【教具准备】教学PPT【课时安排】2小时【教学步骤】一、课前交流与学生交流讨论最新时事热点,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教师根据当时的最新时事热点,自行准备)二、题型讲解1.复习导入【问】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评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技巧。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2)简述评析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步骤【练】学生回答:略【过渡】今天,我们专题学习分析标题作用的技巧。
【问】分析标题作用有哪些常见的题目类型?【练】学生回答【评】学生互评【收】常见的题目类型有:(1)分析标题的作用。
(2)文章的标题有哪些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为什么以“××”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以“××”为题的妙处。
(5)本文标题“××”不可以改为“××”,请简述理由。
(6)这篇文章不同版本的标题不一样,一个是“××”,一个是“××”,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2.公式解说如何分析标题作用?有什么样的答题公式?(1)真题展示一请看下面的阅读题。
炸豆阿慧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
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下打了卷、褪了色。
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
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
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
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
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
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
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
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
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
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
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
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
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
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
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
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
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
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
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
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
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
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
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标题是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的眼睛或门面。
对于标题的考查有两种考查方式:一种是考查对标题的理解,一种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而对于标题的理解,应归于理解类试题,前面已经学了,这里不再赘述。
本讲只学习对标题作用的分析技巧。
要分析标题的作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熟悉标题的作用,二是要理解标题的含义,三是要清楚文章的内容,即根据标题的意义和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运用答题公式,掌握答题技巧。
【问】大家讨论一下,标题有哪些作用?【练】学生回答:【评】师生互评后小结:可以交代文章内容、点出写作对象;可以吸引读者兴趣;可以是文章的线索;还可以点明主旨,更好地表现主题。
这几个公式或作用一般情况下是兼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涵盖了所有的作用。
如果只具有部分作用,则根据具体作用作答,还可以根据试题的分数来挑选答题点。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术语记下来就可以轻松答题了。
要想判断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样要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没有这个前提根本不能答题。
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准确判断该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问】那么,我们怎样根据标题的作用来构建公式去答题呢?【练】学生回答:【评】师生互评后小结:公式一:交代文章内容(点出写作对象)。
有的题目直接点出了要写的对象、事物、景物,有的交代了与文章情节有关的人或事,有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揭示了文章内容的范围或事情发生的处所等。
这一公式是指文章的题目具有交代文章内容、点出写作对象的作用,与理解题目的含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回答作用时,有两种答题形式:一是只答作用:如“点出写作对象”,二是在答作用后补充具体内容,如“点出写作对象××”。
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就具有显性意义和隐形意义,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答出这两种意义才可能不失分。
公式二: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漂亮的作文题,大多很有特点,总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
有的题目直接布下疑团设置悬念,有的题目干脆提出问题,有的题目本身就展示了矛盾,怎能不激起人们揭开谜底的欲望?另外,简捷醒目富有文采的题目都能快速攫住读者的目光,能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如巧用修辞、化用古诗文、有乡土气息、引用经典素材、揭示哲理等。
公式三:是文章的线索“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线索”就像一条“链条”,把与之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尽管题材多种多样,作者构思奇巧不同,笔法千变万化,但以线串珠,形散神不散。
如果一篇文章一直围绕标题的内容来展开,或者类似于“一线串珠”式的文章,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公式四: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点明主旨)。
文章的技巧,非常繁多而复杂;但不管这个技巧多么精巧,运用多么高超,请同学们注意:技巧一定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因此,标题同样具有这个特征。
“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之所以这样表述,是因为,标题如果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个标题和普通的标题相比,一定会起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提醒一下:在答题的过程中,要在画线处答出文章真正表达的主题,以求答题的完整性。
【问】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析试题: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引】依据作用(公式)依次进行分析。
【练】学生回答:“炸豆”不仅是与文章情节有关的“物”,更重要的是连贯文章始终的线索。
【问】以“炸豆”为标题能点明主题吗?【练】学生回答:【评】学生互评后小结:表面看不能点明主题,但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他们这种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的长大;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他们拾黄豆时这种临危不惧的品格也体现了二人的长大;拾黄豆时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这种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样表明她们长大。
可以说,文中的“炸豆”是小姐妹成长的象征。
因此,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问】标题能吸引读者兴趣吗?【练】学生回答:【评】学生互评后小结:看到题目,我们自然会想:什么是炸豆?围绕炸豆发生了什么事情?结合文章内容想:小姐妹为什么拾炸豆?拾炸豆时遇到了什么事情?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这样分析,自然就会想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问】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把答案整理出来。
【练】学生回答【评】学生互评后小结:参考答案:①“炸豆”不仅是与文章情节有关的“物”,更重要的是连贯文章始终的线索。
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小姐妹在拾黄豆的举动中,可以看出她们孝敬长辈、临危不惧、生活经验丰富,体现了二人的长大。
③看到题目,我们自然会想:什么是炸豆?围绕炸豆发生了什么事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真题展示二请看下面的阅读题:父亲的雨谢宗玉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
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
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
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
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
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
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
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
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
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
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
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
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
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
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
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